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是西周社会联系紧密的两项重要政治制度,也是西周历史的显著特点。

西周社会的分封制主要表现为周天子分封诸侯建国拱卫王室,故又称之为封建制。周灭商后,为了有效管理被征服的广袤国土,周天子分封同姓兄弟和子弟、异姓贵族勋戚、臣服的异族首领为诸侯,前往指定地点建立诸侯国,代表周天子统辖当地的部族与人民。

受封的诸侯可将其封国内的部分土地分封给卿大夫作为“采邑”,而卿大夫也可将采邑内的部分土地分封给士作为“禄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层层分封的格局,这就是西周社会的分封制。

西周分封制最重要的是天子对诸侯的分封,有学者认为,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采邑“主要都集中在王畿之内。畿外诸侯国一般很少在自己的封域内再为本国的卿大夫分封采邑”。这恐怕与当时诸国新建、地盘有限、人口稀少、国事粗简有关。西周分封的众多诸侯国,比较重要的有鲁、晋、卫、齐、燕、宋、吴等国家。

鲁国:武王弟周公旦的封国,因周公留在京畿辅佐王室,故派遣其长子伯禽前往建国。鲁国以奄(今山东曲阜)为都,统治“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和“商奄之民”(当地土著)。奄曾为殷商的盟国,与徐人联合淮夷结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反周集团,周初追随纣子武庚叛乱,故而这一地区的反周势力异常强大,周王室对此高度重视,让伯禽建国于此,以震慑和统治商奄之民。鲁国成为代表王室镇抚奄、徐、淮夷以及偏远“海邦”的东方大国。

晋国:成王弟叔虞的封国,国名初为唐,至其子时改名为晋。晋国以唐(今山西翼城西)为都,统治夏遗民“怀姓九宗”。唐为陶唐氏的旧地,也是夏朝的中心区域,故有“夏虚”之称。成王时周公灭唐后,封叔虞于此,初仍袭用唐为国号。晋国所在地居民成分复杂,既有夏朝遗民,又有戎狄之族,晋国统治者因地制宜,采取“夏政”“戎索”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治国效果。关于叔虞的受封,《史记·晋世家》有“桐叶封弟”之说。史载唐叔虞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当初,周武王与叔虞母亲交会时,其母梦见上天对周武王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名叫虞,我把唐地赐给他。”武王夫人生下婴儿后,手掌心果然写着“虞”字,所以就给儿子取名为虞。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唐地发生内乱,周公率兵灭掉了唐。一天,成王和叔虞做游戏,成王把一片桐叶削成圭状送给叔虞,说:“我用这个封你。”史佚于是请求成王选择吉日分封叔虞为诸侯。成王说:“我只不过和他开玩笑而已!”史佚说:“天子无戏言。只要说了,史官就要如实记载下来,按照礼节完成它,并演奏乐章歌咏它。”于是,成王将唐地分封给了叔虞。

卫国:武王弟康叔的封国,以朝歌(今河南淇县北)为都,统治“殷民七族”。朝歌为故殷之都,这里聚居了大量殷遗民,残余势力极大,是周初发动叛乱的策源地。分封康叔于此,就是为了保持这一地区的稳定。康叔谨遵周公教诲,明德慎罚,严禁酗酒,使卫国国泰民安,成为西周王朝在中原的大国。

齐国:异姓功勋贵族姜尚的封国,以营丘(今山东临淄)为都,统治海、岱之间的薄姑之地。姜姓部族与姬周世代通婚,互为姻亲。姜尚又曾辅佐武王灭商、协助周公东征,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成为周初的重臣之一。而薄姑氏亦曾为殷商盟邦,周初参与了武庚的叛乱,周公东征时将其剿灭。周王室分封姜尚于此,就是想利用其威望有效控制东方。同时,王室赋予齐国征伐大权,使得其名正言顺地将周边许多夷国吞并或消灭,遂发展成为夹辅王室控制渤海沿岸和莱夷地区的一支重要力量。

燕国:姬姓贵族召公的封国,都于蓟(今北京)。北京琉璃河周初墓葬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带有“侯”(即燕侯)一词,证明燕国封地确实在今天北京一带。燕国初封之时,由召公长子前去建国,召公留在京畿辅佐王室。燕国远离王室,成为镇守西周北部边疆的重要屏障。

宋国:异姓贵族微子启的封国,以商丘(今河南商丘)为都,统治当地殷朝遗民。微子乃纣王庶兄,目睹殷末纣王暴政,曾数次劝谏无果,遂隐退而去。周灭商后,微子肉袒面缚降于周,受到周武王礼遇。后来纣子武庚协同管叔、蔡叔作乱,阴谋叛周。微子启虽为殷朝贵族,但未随波逐流,仍臣服于周。周公东征诛灭武庚后,鉴于微子忠心可嘉,又加之其在殷遗民中德高望重,遂被成王册封为宋国国君统治殷民。

吴国:周王季历之兄太伯、仲雍建立的国家,以姑苏(今江苏苏州)为都,统治当地土著居民。武王灭商后,得仲雍之后周章,册封其为吴国国君,将吴国纳入到拱卫周王室的诸侯国之列,从而在周王室南部边界筑起了一道重要防线。

西周分封发轫于武王时代,至周公摄政期间分封规模蔚然大观,遂使封国遍布天下。综观西周分封,有如下显著特征:1.就分封对象而言,以姬姓贵族为主。周初分封的诸侯按对象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为姬姓贵族,在封国中占据绝对的数量优势。武王克商,封兄弟十五人建国,姬姓贵族四十人建国。周公摄政期间,封国七十一,姬姓之国居然多达五十三个。鲁国、晋国、卫国、燕国、吴国等皆为姬姓贵族封国。第二类为异姓贵族,齐国、宋国即属此类。受封者或在武王灭商和周公东征中建立了不朽功勋,或与西周王室结成了世代的姻亲关系。这类封国数量虽然较少,但因与王室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故而亦发展成为西周王室倚仗的重要力量。第三类为古代帝王之后,封国规模一般较小,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如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2.就受封权力、封国自然条件而言,姬姓封国明显优于其他封国。鲁国受封之初,地方百里,代天子征讨夷国,地域逐渐壮大;卫康叔享有兼并小国之权,不断扩大土地;唐叔虞享有征戎方之权,征戎以扩土;吴国征四方,蚕食诸侯,占据今江苏大部;燕国代天子征伐,灭蓟侵息慎。异姓诸侯,则只有齐国享有征伐大权,逐渐成为大国。即便如此,齐国和同封于东方的姬姓封国鲁国相比,仍然逊色不少。“尽管太公也是开国功臣,姬姜世为婚姻之国,情况不同一般,但终究是异姓的诸侯,势必要重鲁而轻齐,甚至扶鲁而抑齐”。因此,姬姓所封诸国,多在古黄土层,或冲积地带,就当时农业生产而论,是最好或较好之土地。以鲁国为例,其所在中心区域曲阜,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农业生产发达。而齐国所在中心区域营丘,属于典型的盐碱地,杂草丛生,地薄人稀,不仅自然环境恶劣,而且时常遭受莱夷侵扰。3.受封诸侯国多有迁都之举。齐国初都于营丘,营丘作为齐都大约历时一百多年。胡公时,齐国迁都薄姑,薄姑城仅为胡公一世之都,为时甚短。献公时,齐国又弃薄姑,迁都临淄。晋国西周早、中期至东周初年一直都于翼城,东周以后,晋国曾两次迁都,第一次是由翼迁至绛,第二次是由绛迁至新田(即新绛)。

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授民授疆土。经过周初大分封,形成了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各地诸侯共同拱卫王室的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王室通过分封诸侯,加强了中央王国与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同时,由于西周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为婚姻的姻亲关系,也使得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从强化中央集权及促进地方诸侯联系来讲,分封制无疑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分封制所建立的诸侯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威胁中央王权的一大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