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县学

明清咸宁县立地方中等学校。创自明初,设于咸宁县治西(今西安东县门街西段),明成化七年(1471)提学副使伍福奏徙于府学之东,徙时在成化九年(1773),知府余子俊修。后历经嘉靖十一年(1532)知府李文极、万历十三年(1585)知县李生芳、十八年(1590)知县李得中、清顺治十二年(1655)知县余国柱、康熙三年(1664)知县黄家鼎、嘉庆元年(1796)教谕姚灿、二十三年(1818)训导范芝等多次增建修葺。主要建筑有儒学大门、明伦堂、博文斋、约礼斋、敬一亭及东西生员斋房等。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陕西乡试发榜,咸宁县学无一中试者。左布政使高第作为“培风脉”,在咸宁县学二门外建砖塔一座,称“奎文阁”,并于县学前西安城头巽位建魁星楼一座。县学内明置教谕一人,训导二人。清置教谕一人,正八品,训导一人。咸宁县学为大学,岁额进生员十五名。咸丰四年(1854)、八年(1858)、十一年(1861)以捐输军饷共加额四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县学经费由学田地租收入支出,有学田六顷四亩七分三厘二毫,租入二百零五石八升六合。又旧置按院学田地一顷二十九亩五分四厘九毫,租入六十九石七斗六升六合。

咸宁县学旧址在今西安城文昌门内西偏咸宁县学巷。原县学内奎星阁砖塔仍在,巷前城头上的魁星楼也已重建。

魁星楼位于西安南门城楼东,该楼台基为正方形,边长9.4米,楼两层,通高为14.65米,均设有回廊。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后来遭兵火所毁。清代乾隆四十六年(1781)陕西巡抚毕沅在大规模维修城墙时,曾予以恢复,后来民国末年又遭圮毁,1986年在原址复建。

现存的奎星阁,为两层方形实心砖塔,塔基边长约为4.1米,高约为14米,在塔身北侧正上方,有“奎星阁”字样的砖雕铭文,铭文下方有一壁龛,里面是一个泥塑的奎星神像,奎星单腿站立,手提方斗。

咸宁学巷,明清西安城巷名。位于府城南门内东侧,柏树林南段之西。在原唐长安皇城中宗庙处,唐末以皇城改筑为新城后渐为居民坊巷。南北巷,南起三学街,北不通,长约180米。此巷因有咸宁县学而得名。咸宁县学旧在咸宁县治之西(今县坡巷),明成化九年(1473)提学副使伍福移建于此。今此巷仍沿称咸宁学巷。

2017年初,省、市两级提出实施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同时拟对碑林所在的三学街片区进行同步改造,千年碑林终于将迎来新生。2019年改造工作已经启动。位于咸宁学巷东侧的魁星阁,过去由于周围民房林立,保护现状堪忧,改造完成后,魁星阁也将揭开神秘的面纱,矗立在市民与游客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