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长安城·兆伦铸钱遗址

汉长安城·兆伦铸钱遗址位于西咸新区大王街道兆伦村一带,东北距汉长安城约25公里,西南距鄠邑城区11公里。北近西宝公路,南跨眉坞岭高地,东至苍龙河故道,西至兆伦村和梧村间。地处西汉时期上林苑内,距今2100多年。


秦代,这里设有锺官官署,为著名的铸造场所。汉承秦制,锺官归少府管辖,专铸御用钟鼎之类器物,汉元鼎二年(前115),“公卿请令京师铸锺官赤侧五株”,开始了锺官铸币的历史。汉元鼎四年(前113),与技巧、六厩一起铸行五铢钱(三者合称“上林三官”,钱称“三官五铢”),锺官即为其首。在所有上林三官管辖的铸币场所中,锺官官署所在地的铸币工场铸钱数量最多,质量最高。汉成帝建始二年(前31)技巧、六厩裁撤,锺官成为全国唯一的五铢钱铸行机构。王莽篡汉后,锺官继续运行。新朝时,虽然郡国可以铸钱,但锺官仍是当时最重要的铸币工场。

遗址区域地势呈南高北低,东西宽约600米,南北长约1500米,总面积近90万平方米,由作坊区、废料堆积区、古城址三部分组成。地层堆积情况:第一层为耕土层,厚20厘米。第二层为松黄扰土,内夹残范小块,厚50厘米。第三层为褐黄扰土,质较硬,内夹有瓦砾,厚84厘米。第四层为一路土,坚硬,厚25厘米。第五层为一残范坑,堆积有大量残范并夹有绳纹板瓦、简瓦残块,深度70厘米。范坑下为生土,厚约80厘米的汉代文化层,土色褐黄,杂有大量绳纹筒瓦、板瓦残块与红陶钱范块,其下为10~40厘米厚的较纯灰土层。

20世纪60年代,苍龙河改道时曾挖出大量钱范及冶铸遗物。1991年,考古工作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大量陶背范及一些陶范模,其中一块范模上有模糊不清的“锺官”二字,以此推测,这里是“汉莽时京师直辖锺官——上林苑国家铸钱场之一”。

1994~1996年,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对该遗址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并于2004年出版了调查报告,对遗址的内涵及性质做了详细揭示,进一步确认其为西汉锺官铸钱作坊遗址。遗址出土五铢钱范及王莽钱范,还有半两、五铢、王莽铜钱及上林瓦当等。从出土的遗物推测,该遗址铸钱时间从西汉早期一直延续到王莽时期。

2015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考古队,对这一遗址进行大面积考古勘探和发掘。发现遗址分南、北两部分,北部为一大型环壕,西、南、北三面壕沟与东面苍龙河故道,围成一个十万平方米左右的区域,这是遗址的核心区域,考古队在里面发现了房址、窑址、灰坑、灰沟等遗迹,用于铸造钱币的钱范残块数不胜数,包含西汉及王莽时期流通过的十几种钱币的钱范,考古队判断这里可能是锺官铸钱工场的主要操作区域。南部为一城址,其南墙长约1038、西墙残长500多米,东、北墙尚未找到。推测该城址可能为文献记载的锺官城。

2021年3月,考古工作者在兆伦村东北约1100米的环壕北部开展新一轮发掘工作,共发掘清理西汉及新莽时期的灰坑100多座、房址3座、窑址11座、井18口、砖池一处、冶铸遗迹3处,铺砖或铺钱范的地面多处,出土各类钱范残块数千块。出土钱范种类有“五铢”“大泉五十”“小泉直一”“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等,还包括板瓦、筒瓦、瓦当、坩埚、鼓风管等,从形制看均为西汉及新莽时期的遗物。此外,还出土了“五铢”“大泉五十”“一刀平五千”等铜钱。

汉长安城·兆伦铸钱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国家统一铸钱工场,比英国的国家统一造币厂早了1000多年。也是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国家统一铸钱工场,是唯一确知的上林三官之一“锺官”铸钱场所。发现的遗物遗迹数量众多、形制多样,对于研究西汉及新朝时期的货币铸造工艺、货币史、经济史及社会史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01年6月25日,兆伦铸钱遗址作为汉长安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入汉长安城遗址,遗址名称为汉长安城·兆伦铸钱遗址。

资料来源:《西安地方志》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