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阳宫祖庵碑林

祖庵碑林亦称祖庵石刻, 位于鄠邑城区正西10公里祖庵重阳宫内。重阳宫始建年代约在金大定十年(1170)至承安五年(1200)之间,为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早年修道及葬骨之地。重阳宫曾数次易名,在马丹阳真人等归葬王重阳于刘蒋后,建成道宫。金承安四年(1199),改称“灵虚观”。元太宗十年(1238),改“灵虚观”为“重阳宫”。根据《十方重阳万寿宫记》碑记载,乃马真后四年(1245),“重阳宫”增封为“重阳万寿宫”。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加封为“大重阳万寿宫”。重阳宫是中国道教文化十大旅游胜地之一,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之一,享有“天下祖庭”和“全真圣地”的盛名。

王重阳(1113~1170),名嚞,字知明,一字得成,号重阳子,陕西咸阳大魏村人。早年在户县(今鄠邑区)刘蒋村修道,常云游终南山一带。后往山东传道,广收弟子,影响颇大,为道教全真派创始人,主张儒、道、佛三教合流,提倡“全神练气”“出家修真”,被元世祖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著有《重阳全真集》《立教十五论》等。大定十年(1170)卒于汴梁,归葬于此。墓地面积约150平方米,于1968年被夷平。曾暴露砖室墓,出土石棺1具,内置木刻重阳像,木像腹腔内装有干骨。同时出方砖两块,上刻“重阳祖师压骨在此”八字,后佚。

重阳宫全盛时宫殿范围北临渭河,南抵终南山,有成道宫、重阳宫、玉皇宫、北极宫等殿宇建筑物5048间,常住道士万余人,护卫士兵3500人。民国时,建筑中轴线上南起仍有灵官殿、祖师殿、老君殿、玉皇殿等房屋。现仅存祖师殿、灵官殿两座古建筑。重阳宫碑林主要以保存元代及明清两代石刻而著称,原存历代碑石大都露天散于村野原重阳宫遗址。1962年,陕西省政府拨专款集中散落碑石,立于原玉皇殿旧址;1973年,建碑房11间,建成祖庵重阳宫碑林;1986年,迁移位于马村的清阳宫、元马店、祖庵镇等地石刻集中至重阳宫保护;1991年,于碑林前建成东西石刻廊房12间。

祖庵碑林,现收集陈列石刻文物80余通(件),其中碑石40余通,元碑居多,大多数为螭首龟跌或方趺,通高5~6米,具有元代形体高大、气势雄伟、龙首龟座、形象逼真的显著特征,如此集中大量元代石刻文献,在国内尚属罕见。此外有少量金代及明清碑石,碑石尤以31通巨型元碑最为著名。经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一级文物12通,二级文物10通,三级文物4通。这些碑石记载着道教全真派的历史、教义、修炼要旨等。据传,祖庵民间一直留传重阳宫内有72通蛟龙碑,但实际现存数量与民间流传尚有差距,可能已被损毁或尚未发现。

按照内容分类,祖庵碑林可分为宗教历史类、书法名碑类、八思巴文类、内丹功法类四种。如《大元敕藏御服之碑》《皇元孙真人道行碑》为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书体圆润秀丽,为书法爱好者所倾倒,是我国书法名碑;《无梦令》《全真教祖碑》《马真人道行碑》等,则为王重阳、尹志平、李道谦等高道的墨宝,均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皇帝玺书碑》等5通蒙汉文对照碑,碑文为八思巴蒙古字与汉字合刻,对于研究元代文献译名的还原及演变,尤其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于古代蒙古语言的研究也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全国已发现的20余通八思巴蒙文字碑,祖庵碑林即存有5通,更显弥足珍贵。其不仅形体高大、制作精美,且多为皇帝玺书,足见重阳宫在当时社会显贵地位和元代皇帝对道教全真教的极尽尊崇。祖庵碑林的碑铭比较详尽地反映了重阳宫和道教全真派发展起落轨迹和状况,较为集中地反映出全真教与金、元社会政治发展的紧密关系。所记载的全真教修炼方法,对于研究道教文化和我国传统医药学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在健身养生研究和元代道教发展史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碑石还提供了大量有关宫观经济的重要资料。

综上所述,祖庵碑林集中保存的金石文献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文化内涵。2001年6月,重阳宫祖庵碑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