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境内的秦岭七十二峪——赤峪

赤峪,又名赤峪沟,也叫漏水谷,位于周至县集贤镇以南的秦岭北麓。峪口外有赤峪口村和金凤村,峪口海拔540米,峪道南北走向。东距耿峪口约4.4千米,西距田峪口约2.8千米,北距关中环线(S107)约1.3千米,距离西安市区约70千米。集贤镇北濒渭水,南依秦岭,附近有两峪、四沟,分别为田峪、赤峪和牛角沟、浅石沟、黑龙沟、大曲沟。赤峪全长10.94千米,峪道全长约11.2千米,是终南山名峪,有“中央仙府巍峨,与众不同”的记载,也是“秦岭七十二峪”中自然环境较佳的峪道,属于秦岭国家植物园的外延部分。

赤峪内的河沟,称为“赤峪河”。关于河沟的名称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传说周文王讨伐崇侯虎,南宫适与黄元济大战于此,两军死伤无数,血流成河,故名赤峪。二是传说三国时期,蜀军西出祁山,进攻长安,与曹军大战于此。双方死伤惨重,血流成河,河水被染成黑红色,由此峪口得名赤峪,河流就被称作赤峪河。赤峪河发源于秦岭北坡首阳山,河流长度10.94千米,峪口以上流域面积20.33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约为671万立方米。河水出峪后流经邓家滩、新寨、严家堡、禅定堡等村庄,于干沟村东北汇入黑河。

据说,当年在沿着峪内河谷数十公里,分布着新庵山庙、巩二洞、佛祖庙、迎阳洞、七十一间庙、二郎庙、太白庙、老爷庙、老君庙等几十间庙宇,数通古碑,两座戏楼。随着朝代更替,战乱不断,庙宇香火凋零,原来的庙址逐渐成为山里人居住的地方。当地村民后又搬迁,另寻他处安家,原来的草舍残垣,遂成为现在的众多遗迹和传说。

新庵山庙,据有关资料表明,先后重修于明万历年间和清乾隆十三年(1748),曾与巩二洞、佛祖庙、迎阳洞紧紧相连,毁于上世纪50年代。

迎阳洞有两个“眼”,每“眼”内可容20余人,洞口上方楷书“迎阳洞”三字,为咸丰三年(1853)刻制,每字一尺见方。清乾隆十四年(1749)《周至县志》记载,大意是该洞为道教八仙汉钟离的成仙修炼之处。谁到此地,即染仙气。

在周至赤峪的众多遗迹传说中,可能就属“七石一间庙”为峪内最有名气的地方。相传,这座庙由七块石板盖起,加上“石”与“十”的谐音,所以也就被有些人称为“七十一间庙”,可谓是极具传奇色彩。

赤峪山峦起伏、蜿蜒,既有高大的山峰,又有浑圆的粱峁,还有坡度极缓的山顶。迎阳洞、黄纪沟、短刀沟三处瀑布更是各具特色,有的自断崖飞落,高达二三十丈;有的分阶而下,接连数里;有的平缓细匀,如竹帘掩涧。远远望去,瀑布如烟如雾,垂空倒峡,飞喷迢遥,摇岚曳石,蔚为壮观。赤峪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气温适中,宛若人间仙境,盛产野生猕猴桃、野葡萄、五味子等秦岭野果,已经逐渐成为众人游山玩水、避暑纳凉的好去处。

据民间流传,唐代诗人杜甫曾数次登临赤峪,每次游览皆能咏诗留下佳作,其中一首诗为《赤谷西崦人家》:跻险不自喧,出郊已清目。溪回日气暖,径转山田熟。鸟雀依茅茨,藩篱带松菊。如行武陵暮,欲问桃花宿。杜甫再游赤峪时又作《赤谷》:“天寒霜雪繁,游子有所之。岂但岁月暮,重来未有期。晨发赤谷亭,险艰方自兹。乱石无改辙,我车已载脂……”有一定的关联。

当然,关于赤峪有3个不同位置的说法,除了周至县境内的赤峪,宝鸡市眉县的红河谷也被称为“赤峪”,天水市秦州区境内也有一条峪沟叫“赤峪”。杜甫所书之诗,到底指何处的“赤峪”,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资料来源:《西安地方志》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