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池峪,原名黄氏沟,又称黄池沟、黄巢峪、黄谷等,位于周至县楼观镇上黄池村村南,最高海拔约1230米。峪口位于黑河东岸,距西安主城区70多千米。
峪中的水发源于秦岭黄龙寨岭,峪口以上流域面积21.4平方千米,河流长度11.2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865万立方米,出峪后于武家庄村附近汇入黑河。
关于黄池峪的过往史迹,屡见史籍。据明代《西安府志》记载:“芒水黑色,因以芒谷为黑水谷……稍东为黄谷,又东四里为团标谷……黑水合韩谷、黄谷诸水俱入黑河。”《两曲志》记述:“谷内三里为韩谷,东为黄谷。”清乾隆《四库全书》之《关中胜迹图志》中提到:“黑水谷在周至县南二十五里,芒谷口内三里为韩谷口,外稍东为黄谷,又东四里为团标谷”。民国《周至县志》载:“黄谷古名黄巢谷,谷内有旗杆沟、旗杆石,相传为黄巢插旗处,下有黄巢洞。”
相传在历史上由黄池峪引发的战争多达百次,尤以唐末“讨黄之战”最为著名。
广明元年(880),唐僖宗离开长安仓惶奔蜀,黄巢率起义军先后攻克潼关、长安,在含元殿登基,建立了农民政权。
中和二年(882),唐僖宗开始组织力量进行反扑。时任宰相兼中书令王铎亲率三万精兵,从傥骆道北上到达周至,经多次调兵遣将,逐步形成反攻长安的包围态势。
中和三年(883)四月,黄巢率领十万大军从长安城退出,转战关中,后据守在黑水黄谷并安营扎寨、屯兵养马,伺机从骆谷进至汉中。五月,唐将朱玫纠集泾、岐、麟、夏等地八万兵马前去黑水讨战。黄巢派大将王潘迎战,取得初胜。
中和四年(884)二月,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率领五万蕃、汉、沙陀兵进入周至小寨子扎营。二月至四月,唐军集中各路兵力,利用沙陀骑兵优势突破黑水防线,一路向东追击黄巢。起义军不敌,遂从黄谷退入南山由团标峪转移,后转战于商洛、河南一带。
据此,黄池峪被世人所熟知。除此以外,流传在黄池峪的三个民间传说,更是为峪内的人文故事,增添了些许神秘色彩。
一是相传黄巢起义军驻营黑水,一日,朝阳西落,彩霞飞起,忽闻天空炸雷一声,军士们抬头西望,只见观音降于西岩之上,众将士急忙跪地叩首跪拜。观音言:“天子居长安,黄王莫可前,近可去魑魅,远可保民安”。刹那间,一道彩虹飞驾于云霞之上,观音随七彩祥云而去。众将士认为天降观音乃祥瑞之兆,遂命士卒刻一尊白石神像供在西岩。此后,观音所降之岩得名观音岩,乡人在岩上修庙立宇供奉观音,以求国泰民安、平和安祥。
二是相传刘邦消灭项羽、平定楚地后,与群臣在洛阳共商建都之事。经征求张良意见,刘邦当即决定定都长安,并命萧何尽快营建都城长安。当各种木料已基本备齐之时,却唯独缺一根金銮殿上的九间通檩,这可急坏了众人。后几经寻找,终在黄池峪觅得良材。谁知峪沟狭弯多,河浅岸窄,木材却又无法运出。张良得知,献计说“若使金殿显华敞,尚需高祖请龙王。”刘邦遂前往黑水祭拜龙王,拜毕,天降甘霖,黑河龙王将九丈神木卷入水中运出深谷。金銮殿建好,黑河龙王却因此事触犯天条,瞎了一只眼睛。刘邦知悉,将黑河龙王封为关中五龙之首。后来,当地村民为纪念黑河龙王,在黄池峪中修建了一座龙王庙予以祭拜,祈佑风调雨顺。
三是唐朝军队准备围攻黄巢所建立的大齐政权,黄巢便率十万大军,驻扎在黑水、黄池峪准备迎战。当时官府向老百姓说黄巢杀人如麻,嗜血成性,不知虚实的民众,闻说黄巢军过境,纷纷避乱山林。有一次,黄巢骑马正在黄池峪中查看地形,突然密林深处窜出一只斑斓黄彪,口中叼着一个小孩正迎面狂奔,乡民见状大声呼救。黄巢见状拉满弓弦,重伤黄彪左眼,众军士随即纷纷放箭,黄彪毙命,黄巢下马救下小孩。乡民见小孩脱离危险,安然无恙,便跪拜叩谢。经上前打听才知,这是起义军的首领黄王,并非传闻中的黄魔王,于是便号召避难的乡邻犒劳义军。后来起义军因寡不敌众战败,黄巢负伤逃至黄池峪深处,被当地民众相救藏于隐蔽山洞中避难疗伤。唐军撤退,黄巢迅速招集余部从峪中退出,转战他处。当地民众为纪念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便将其避难疗伤的山洞称为黄巢洞,将起义军插旗誓师之石称做旗杆石,屯兵养马之峪命名为黄巢峪。
关于黄巢峪的历史称谓,从唐宋至明清之际大多称为黄谷。清乾隆年间,因该峪曾是黄巢誓师之地,故在县志中也称黄谷为黄巢峪。大约在明末清初时期,因上游谷深林茂、水系发达,而下游森木待尽、沟壑纵横,经常积涝成池,故当地乡民又逐渐改称黄池沟、黄池峪。
现今,黄池峪既有黄巢洞、通天瀑布、旗杆石等风景名胜,也有太白庙、财神庙、莲云台等众多庙宇,在后黄池村委会院子还保留有代王庙一座,据称是民间为纪念黄巢所修。相较于西安其他较为知名的峪口,黄池峪如今却显得略为“低调”,因此被部分户外运动爱好者冠以“终南秘境”的美誉。
资料来源:《西安地方志》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