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变迁——干流河道变迁

渭河早期河道大致流经户县甘亭镇(现鄠邑区甘亭街道)、西安南郊,沿少陵原、白鹿原东去。伴随历史上的地质运动,河床不断北移,先在户县(现鄠邑区)县城一带向北移动,经西安城区、东站、米家崖、香湖湾向东北方流去,后北移改道到斗门镇、北丰镐、龙首原以北一线,再经几度北移,自距今2000年前进入现代河床发育阶段。近2000年来,渭河从未停止北蚀移动。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在渭河上架设的横桥位置在今渭河以南5千米的六村堡相家巷一带。据此推算,近2000年间渭河平均每年向北移动2米左右。尤其近百年间移动幅度剧烈。光绪二十二年(1895年)洪水泛滥后,渭河主河道大幅度向北偏移,灞河入渭口向北延伸竟达425米。从卫星图像判读发现的若干古河道遗迹,证实渭河演变的历史过程。汉唐时期的渭河,大体从草滩镇以北通过,汉代以前的渭河,从汉长安城北(今未央区)穿越。有四条明显的古河道遗迹,其中一条从今涝河入渭口南,由西南向北东方向延伸。另一条大体在今沣河入渭口南,同样由西南向北东方向延伸。可以看出,渭河向北偏移的运动并未终止。

渭河的北蚀侵移,首先与新构造运动有关,即受骊山隆起与秦岭北坡抬升的顶托;其次由于渭河南岸诸支流携带大量泥沙堆积在入渭的河口地区,改变局部地形;此外,渭河南北两岸组成物质不同,北岸质地较细,抗冲力小于南岸,也是渭河易于向北蚀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