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筝制作技艺

古筝,又称秦筝,大约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秦国,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相传秦时有婉无义者,将瑟传与两个女子,二女要争,引破为二,故才有“秦筝”之称。有关古筝的记载,最早见于秦相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秦朝统一中国后,古筝的制作和演艺开始广泛传播,由秦地流传至四方。

最早的古筝是五弦筑身,源于竹子制作的“竹筒琴”。后经古人改造,遂将竹子替换为“木头”,堪称古筝制作史上的重大改革。古筝制作的发展,包括拓展古筝音域、增加琴弦数量等多方面。传统的古筝分为南北两派,后来发展为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等五大流派。在当代,古筝艺术家曹正先生以“茫茫九派流中国”的诗句,又将古筝划分为九大流派。分别为“真秦之声”的陕西古筝、“中州古调”(或称“郑卫之音”)的河南古筝、“齐鲁大板”的山东古筝、“韩江丝竹”的潮州古筝、“汉皋古韵”的客家古筝、“武林逸韵”的杭州古筝(浙江古筝)、闽南地区的福建古筝、内蒙草原“雅托葛”(蒙语)的蒙古筝、延边地区“伽椰琴”(朝鲜语)的朝鲜筝。

琴体制作是古筝制作技艺的核心和关键。古筝制作一般分为三种方法:原木古筝整挖法、古筝多面板拼接法、古筝蒙板制作法。

原木古筝整挖法。顾名思义,即古筝为整块木头挖制而成,包括侧板和面板连接在一起。目前此种制作方法较为少用,主要是因耗时过长、制作难度大。但优点是富有传统工艺、古朴曲雅,古筝传声优质,能够充分利用各部材质。故其音色优美,经久耐用,使用寿命较长。陕西非遗古筝制作技艺多采用此法。

古筝多面板拼接法。即充分考虑木材特性,选择材质纹理相近、性能良好的桐木,采用三拼或四拼方式,连接粘合拼成所需弧度,依据声学振动原理设计挖制。此种制筝方法,弧度适中,厚度分布均匀,制作工艺复杂,要求自然也就严格,比较浪费材料,北方比较流行此法。

古筝蒙板制作法。即把木材蒙在带有弧形音梁的框架之上,经过加压、粘合,再加热定型,形成有一定弧度的古筝琴面。此种制作方法导致古筝音色单调,但优势是工艺简便,面板厚度均匀,声音灵敏快捷,比较节省材料,适用大批量加工生产。这也是国内常见和流行的制作方法。

唐代杜佑《通典·乐四》中说:“筝,秦声也。古筝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此段话说明了唐代古筝的琴体特征及其象征意义。如今,关中地区古筝,多采用二十一根弦柱,琴体却依然沿用唐代古筝基本形制,这象征着尊崇唐人的制琴法度和精神气象。即琴体上面为弧形,似苍穹;下面底板为平板,如大地;中空如六合,为共鸣腔。

关中古筝琴体采用整块桐木制作,选料要求木纹顺直,无结疤或孔洞。一般琴体长度为162厘米,大头宽度34.5厘米,小头宽度30.5厘米,腔体高度15厘米。琴体制作第一步是加工外形。即按照传统古筝外形标准,加工选取的优质桐木板材,弧形琴面是制作技艺难点。琴面弧度依照祖传样板,采用手锯和手推刨等工具制作琴体。因是纯手工制作,推刨工作量大,精度要求高。所以,须边推边看边摸,确保弧面规矩、圆滑,相当考验制琴艺人的高超眼力和手上功夫。

挖铲共鸣腔是古筝琴体制作极为关键的传统工艺环节。共鸣腔决定着古筝的音质音响效果,工艺要求严格。在挖铲共鸣腔时,既要掌握深浅,也要把握琴面和侧帮厚度。琴面分为高、中、低三个音区,厚度各不相同。在使用圆铲挖和铁刮刮刨时,须随时使用卡钳检查薄厚。同时,需刮刨光滑腔体内壁,以便声音共鸣。最后需在腔体顶部内壁上方,使用槽刨均匀推刨出音槽,提升琴体整体发音效果。

弦柱板制作和安装,也是制作古筝的重要环节。弦柱板是古筝固定弦和调弦的中枢部件。需使用木质紧凑的枫木制作,上方固定二十一个金属弦柱。传统手法是先在板上均匀打孔,再将弦柱打入孔中,其奥妙是弦柱紧固定弦。同时,转动可调节弦松紧,完成琴体校音。弦柱板在琴体上有固定位置,一般距大头17厘米。安装时,在琴体上刻浅槽嵌入并用胶粘合。安装弦柱板,再依次粘合琴体两头的挡板及底板,即完成琴体闭合。此工艺的显著特点,即琴体组件均用胶粘合,同时使用绳子捆绑组件加固粘接。这是古筝制作最古老、最传统的方法之一。

弦枕,也叫山口,是琴面重要部件。大头为直山口,小头为S形山口。山口选用木质坚硬的枫木制作,山口底部与筝面弧度相吻合,确保其与筝面紧密结合。山口粘接牢固,在其外侧钻穿弦孔。弦柱板外端锯开琴盖,制作调弦箱,底板两端固定位置处开凿放音孔。为延长琴体使用年限,需装扮装饰琴体表面。通常使用桐油生漆粉刷琴面和琴体四周,并画花鸟或书丹装饰,或采用贴皮装饰处理。尔后细磨火烤琴面,使其花纹显露,抗压耐碰。琴码采用木质坚硬的檀木类材质制作而成,码脚须与弧形琴面紧密接合。码子顶端镶以骨头、象牙、牛角、玉石等坚硬饰物,漂亮好看又耐用。接着穿孔挂弦,安装琴码,调试调音,即完成全部制作工序。古筝与筝曲相依而生,相伴而行。尤其是陕西筝曲,常有大起大落、激昂慷慨“英雄曲”之悲壮气势,又有眉户、碗碗腔音乐如泣如诉、细雨缠绵、委婉酸楚之“凄凉调”。筝曲代表曲目有《秦桑曲》《姜女泪》《香山射鼓》《三秦欢歌》《绣金匾》等。

2016年1月,古筝制作技艺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