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至剪纸

剪纸,大约起源于汉代,在纸张被普及之后,逐渐 形成剪纸艺术。在此之前,剪纸使用的剪、刻、雕、镂 空等技法,多用在玉石、金属、丝帛等制品。 

传说汉武帝的妃子李夫人去世后,方士李少翁为安 慰汉武帝,使用麻纸剪出李夫人的影像。夜晚时分,在 一顶方帐中点起灯烛,映出仿如其人的影子,汉武帝居 其他帐中遥望,烛影中的女子似李夫人之貌,但却不能近看,便作诗曰:“是耶非 耶,立而望之,翩何姗姗来迟。” 

至唐代,剪纸已应用于生活习俗中。当时的人,利用剪纸花样在布匹上染色,将 厚的纸雕刻成花样,再涂上染料,透过镂空的花纹印染布匹。敦煌莫高窟曾出土唐代 及五代的剪纸,多为佛塔和鹿的形象,与绘画手法相结合,主要用来敬供佛像,装饰 庙堂。 

到了宋代,随着造纸术日趋成熟,民间剪纸运用范围逐渐扩大。通过将剪纸图形 应用于陶瓷制作,上釉、烧制的陶瓷更加精美;将剪纸图案,雕成动物皮制成的皮影 戏人物造型,形象更加逼真。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凡孕妇入月,于初一日,父 母家以银盆或錂或彩画盆,盛粟秆一束,上以锦繍或生色帕复盖之。”表明在喜庆的时刻,剪纸作品已成为礼品单中的节日贺品符号。 

明清时期,剪纸艺术达至鼎盛。当时在灯彩装饰、扇面纹饰、刺绣等花样上,多 采用剪纸装饰。比如在明代,剪纸流行“男剪女贴”的生活习俗,常见于剪床花;在 清代,剪纸从单色增加套色外,逐渐发展为多彩相拼。流传最为广泛的莫过于剪纸用 作日常装饰,以花鸟兽为题材,贴于门窗之上。或在简隽的门户,贴上花马剪纸,别 有一番风韵。 

周至剪纸古时称为“剪彩”,大多出自农家妇女之手,以淳朴、粗犷、简练、明 朗为特点,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神话故事人物类、历史戏剧人物类、吉庆祥和图 案类、瑞兽飞禽类等六大类。广泛应用于年俗、婚俗、丧俗、巫俗、宗教庙会等各种 民俗活动以及服饰绣花底样中,主要盛行于终南镇、楼观镇、广济镇、二曲街道等。 

周至剪纸几乎包含了剪纸的各种技法。阴剪、阳剪;单铰、折铰、复合铰;渗 染、点彩;凿制、刻制等。工具有各号剪刀以及各种形状的刻刀;纸张材料有彩纸、 宣纸等;粘贴材料有浆糊、胶水;颜料有各种染布、染线用的膏子颜料、各种水彩颜 料;染色工具有大小号毛笔、调色盘、碟等。 

周至剪纸作品主要有单色和剪绘染色两大类。单色剪纸以楼观镇鹿马村和新安村 为代表,以阳剪为主,剪工精细,刀法多样,线条流畅。剪绘染色剪纸主要流传于终 南镇一带,是陕西民间剪纸中的一绝,也是周至剪纸的一大特色。它融绘画与剪纸为 一体,画面工整细致,设色深厚丰富,饱含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和强烈的感情色彩,具 有古朴的民风。 

周至剪纸的内容受当地及周边戏曲文化的影响,有不少表现戏曲故事人物的作品。 如《五典坡》中的薛平贵、王宝钏;《藏舟》中的田玉川、胡凤莲;《白蛇传》中的许 仙、白娘子、青儿;《拾玉镯》中的傅朋、孙玉姣,以及《三娘教子》《火焰驹》《打 柴劝弟》《秦香莲》等戏曲人物。这些耳熟能详的戏曲故事和其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均是剪纸作者乐于表现的对象。如三霄娘娘、八仙等也在剪纸中多有表现。 

此外,“花开富贵”“年年有余”“连生贵子”“加官进爵”等吉祥图案和“二 龙戏珠”“狮子滚绣球”“凤凰戏牡丹”等瑞兽类图案亦占有很大比重。富有传承文 化内涵的事物,如梅、兰、竹、菊,琴、棋、书、画以及反映古人耕读故事的作品, 也经常见诸于周至剪纸中。 

从事周至剪纸的人,一方面受民间文化 的熏陶,另一方面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和理 解生活,借助大胆丰富的想象,用剪纸表达 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美的理解,主要代表 性人物有路晓春、李霞、魏鲜丽、吕孔雀、 周金莲等。 

周至剪纸,2009年5月17日被列入西安市 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3日又被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