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营战鼓

西营战鼓起源于周代,最早流传于西安市高陵区马家湾西营村,系周赧王在渭水边屯兵练军的军鼓,故名“西营战鼓”,当地人也叫西周战鼓。

西营战鼓在高陵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起初,西营战鼓是周赧王训练兵甲时的鼓阵及鼓调,分催战鼓、督战鼓、凯旋鼓三部分,完整敲一遍需15分钟。其中催战鼓以“密”见长,紧锣密鼓、密不透风,能让人感受到战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军人的作战意识。而督战鼓则强调“力量和持久”,充分表现战场上你来我往的厮杀状况,以鼓舞将士奋勇向前为基调。最后的凯旋鼓表现的则是胜利回营的状态,鼓调不紧不慢,显示了士兵不懈怠不松弛的心态。

后来,西营战鼓自军队流传至民间,再经代代传承。但即便是今天,西营战鼓仍保留了其鼓调的原貌特征,即以分段式鼓谱表现催阵、督战、凯旋的不同情景。

西营战鼓的表演形式狂悍激烈、勇猛顽强,鼓调明快紧凑、豪迈苍茫,阵容气势磅礴、撼天动地。无论严寒冬日,为了充分体现西营战鼓的特点,同时也是表演的实际需要,因为长时间的大体力需要,所以在表演“西营战鼓”时,鼓手们往往均赤裸上身。为了还原和表现历史,鼓手们以复原古代“彩绘”的装扮,其超强的视觉冲击力令人炫目,将民间乡土艺术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再加上阵中铙锣随鼓点轻重缓急,变换着力度与速度,使表演更加威猛恢弘,彰显出激昂热烈的气氛,充分展现了秦地浑厚、秦人豪放的遗风。

民国时期,马家湾8社11村每年在太白庙赛鼓,西营战鼓以雄浑利落的风格,驰名泾(阳)三(原)高(陵)。

与西营战鼓一同传承至今的还有地游子,这是为增加娱乐性而编排的西营战鼓表演阵法,包括了九莲灯、十二骑、十三太保等。表演时,领马人以武场面开局,辅以漂亮干练的拳法,马在前、地游子在后,人围灯转、灯前有人,马铃叮当、战袍翻飞,或刘关张或悟空八戒,古今故事尽收眼底,锣鼓伴奏、紧张有序,既饱眼福又饱耳福。

如今西营战鼓是群众开展娱乐活动的良好载体。每年春节初一、十五,西营战鼓队或给附近村民拜年或受邀到外地演出,竹马、地游子跑前跑后表达喜庆、驱邪祈福。

2019年2月19日,“西安年•最中国”西安市迎新春锣鼓大赛在高陵昭慧广场震撼开锣,来自西安市十三区县、开发区的锣鼓队近千名选手同台竞技,让赶来观看的四万余名群众,感受到欢乐喜庆的元宵佳节气氛。活动期间,西营战鼓隆重出场,其鼓调明快紧凑、阵容气势磅礴,将锣鼓大赛推向高潮。

2020年11月28日下午,由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承办,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西安高新区文旅健康局协办的“非遗助力全运 匠心共筑长安”非遗主题展演暨西安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授牌发布活动在高新区嘉会国际交流中心举行。西营战鼓正式成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且此次授牌仪式是以西营战鼓表演团精彩震慑的表演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