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栎阳面花礼俗

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据文献资料记载,汉代早已有面塑的记载,宋代《梦粱录》中曾记载着把面塑用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在陕西、河北也有把面塑称作“面花”和“年馍”的,并将这古老习俗一直贯穿于节庆日子的始终。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乡村中到处可见互送礼馍的欢快场面。在陕西关中东部,妇女几乎人人都是制作礼馍的高手,其中,尤以年长的妇女技艺更是高超。

临潼区渭河以北,简称渭北,素有制作面花出门(四时八节走亲戚及人生各个阶段礼仪必备之物品)的传统习俗。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花馍在民间因不同岁时和用途而各有不同。春节民俗民间面塑: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的中国节日风俗,成体系、有讲究则有一百五十年历史,随着生活的发展变化,许多礼俗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但栎阳面花却因为有艺人的坚守而一直顽强地生存着。

民间面塑艺术种类繁多,大致有面人、面花、面盏等。面塑源于民间的面食艺术,也吸收了泥塑的技艺手法。现存最早的面塑是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面塑俑。清代出现以做面塑为生计的艺人。

栎阳面花制作的原料主要是上好的小麦面粉。在面花制作前,先将面粉、糯米粉、蜂蜜、防腐剂等加水拌和蒸熟,后以品红、品黄、品蓝、大白粉、锅烟黑分别加入面中做成色面。面花制作工具主要是一把塑刀和竹针,运用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来塑造各类形象,包括胡须、眼睫毛等装饰也用面制成。常见的种类有棚花、插花、贴花、挑花等。

临潼栎阳面花主要用于嫁娶、殡葬、祝寿、节庆等,民俗气息非常浓郁。表达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幸福的追求,更是对传统民俗的坚守和发扬。

临潼区市级非遗项目“栎阳面花礼俗”代表性传承人为竹红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