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秦镇米皮制作技艺

秦镇米皮,是用大米磨浆蒸成,是陕西著名的地方小吃。

相传,秦始皇在位时,秦镇附近有稻田十万亩。有一年,关中大旱,沣河缺水,官府催逼纳贡大米,农民无法,只好在田里挖井浇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打下的粮食尽是稗秕。碾出的大米质量太差,无法向皇帝纳贡,农民们深恐惹欺君之罪。当时有位农民李十二,将新打下的大米用水拌湿之后,碾成米粉,和成糊状,然后倾倒在甑篦上蒸熟,切成条状,名为大米面皮子。大家尝后,个个称奇。李十二带着米皮和纳贡的人来到咸阳,将面皮殷勤奉上。皇帝尝米皮,美味可口,备加赞赏,并令此后秦镇的贡物只献大米面皮子,不再献大米。后来,李十二在某一年的正月二十三去世,秦镇一带的群众为纪念他,家家户户都蒸大米面皮子吃,以纪念这位有功于人民的人。

这种米皮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了鄠邑区秦镇驰名的小吃。

秦镇米皮采用产于鄠邑区沣河西岸的稻谷进行制作,制作秦镇米皮过程中,要掌握好淘米、蒸制、调味三个环节。

选择上等大米,先将大米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30分钟,捞出,放置10小时左右,捞入石磨中,在石碾上碾成大米面粉,用细箩子箩面。再将箩好的面徐徐加水搅成米浆,加入少许精盐搅匀,用温水烫开,再加凉水制成米浆,把干净湿布铺在笼上,摊上米浆约0.66厘米厚,抹平,上笼用旺火蒸约十分钟即熟,取出晾凉,每张抹上菜油少许摞起。

食用时,用近1米长、20厘米宽、重约5千克的专用大铡刀(纯手工打制),左手抵住面皮,右手端起铡刀,刀头按住不动,一刀一刀切成条状。吃时按需要量分别调味,放入用开水焯过的绿豆芽、黄豆芽或者其他绿菜,或者用黄瓜丝(细条)代替,配以味精、蒜泥、酱油、精盐,特别还有香醋和辣椒油。调制好的米皮,白中透红,红里透香,红艳艳,香喷喷,薄而细,筋而柔,软而嫩,爽而凉,非常美味。因为米皮通常为凉食,所以也被称为“凉皮”。

精米中含有人体必需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与大豆相比,赖氨酸、苏氨酸等含量丰富,且各种氨基酸的比值接近人体的需要,常食之对身体有滋补作用。

2007年5月11日,秦镇米皮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13日,秦镇米皮制作技艺被列入西安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