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孙家坡祈水民俗

农谚云:“庄稼汉要得乐,取水唱戏耍社火。”在物质匮乏、精神文化单调的旧时代,人们只能通过取水、唱戏、耍社火这些稍显简单的文化活动来调节生活,以期缓解劳动的辛苦和疲劳。

“取水”,也叫“取雨”或“祈雨”,是祈天求雨的意思,鉴于蓝田县孙家坡祁水民俗已列入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在这里将这种风俗活动统一称为“祁水”。

蓝田县汤峪镇孙家坡村“祁水”活动由来已久,远近闻名。据考证,在明朝时期,孙家坡“祈水”民俗已经出现。最近三次大规模的“祈水”活动分别发生在1989年、1998年和2014年。在孙家坡村及周围村庄,每逢大旱、久不降雨、旱情愈重之时,村中老者和周边村庄就开始酝酿“祁水”活动。通常是附近各村居士敲锣打鼓向孙家坡北极宫大庙送来香火,表明“祁水”诉求,在锣鼓声威与鼎盛香火的催促下,庙堂主事人开始召集村中老者合意商榷,统一“祁水”意向,选举“水头”(“祁水”活动的总管),随后由“水头”统筹“祁水”事宜,化缘集资,联络各村,物色各项人选,确定“祁水”程序和日程。马角是求雨中最神奇的一个角色,据说是代神传令和全程护佑取水,要通过极其特殊的方式选出来。既有上次取水的马角,也有这次筛选考察出的马角。据传列入预备的马角仰面躺在地上,一面大鼓压在胸前敲击,等到吵得神情恍惚,发呆颤抖,认为神已入身,此人即为“马角”。每个马角对应一个神位,神位设在轿子里,有黑虎、齐天大圣、二郎神、庙主、三太白、曾将军、白马将军等。

“祁水”活动共分为庙堂围潭、水纠上山、护驾接水、法台分水、社际游水、居士送水等六个步骤。

庙堂围潭。所谓的“围潭”,即在北极宫大庙里备一大盆井水,因取水过程中桶不落地,该盆水被称为无根“水”。后用红纸将盆口密封,盆边插上五色小旗,即为“龙潭”。居士们围绕“龙潭”焚香烧纸、跪佛诵经,以此精诚感天地、动神灵。若七天内降雨,则酬谢神灵;否则,白音菩萨的马角便狂躁起来,不吃不喝,哭笑不止,随即掐指择日,放言率众上山取水。

水纠上山。水纠是担当取水重任的使者,是处理水事纠纷的代表人物。选人条件较为苛刻,要具备吃苦耐劳的舍命精神,一般情况下为六人,其中背水楼之人必须属龙。水纠选择在某日天亮之前的良辰吉时出发,于北极宫大庙焚香叩拜后,在马角及众多相亲的壮行下,绕庙三周,赤脚带干粮,一路迈进库峪口,途径的三十多个庙宇皆要叩拜上香。在艰难跋涉经过南天门、大梯子、小梯子等险要路段后,才能到达太行山的岱顶。而后翻山越险经过“猴子抱柱”“老君犁沟”“骑马石”“回心石”等险要处后,方能登临最高峰铁庙。在铁庙前,他们点火焚香,放置圣水瓶,轮流祈求跪拜多日,不时用香头接触瓶底,若火星被呛灭,则说明瓶内已积上甘霖,是为得“水”,得水则意味着取水大功告成。尔后水纠立即将圣水瓶固定在背篓里,刻不容缓,飞快下山至五里庙,歇驾三天,休整身心,等候村上民众前来接水。

护驾接水。头戴柳枝、手持刀茅的老者带领众多村民出村迎水,队伍间竖起“肃静”“回避”挡将牌和彩旗,挂起双彩锣,撑起万人伞,敲响锣鼓阵,队伍庞大、热闹非凡。年轻小伙抬着水楼,马角腿缠裹布、头匝马子、挥刀舞棒,淋漓尽致的展示各自神威。同时每名马角旁边还配备着一名精壮青年、护卫与其配合表演,充分渲染出马角的神秘形象。在将圣水接回后供于北极宫大庙,歇驾三天,香火不断。然后水头老者采场子、制作斗子旗等为举行分水仪式作准备。

法台分水。在孙家坡村碾麦场搭起法台,竖起斗子旗,点燃香火和鞭炮,锣鼓队、水楼子与马角则围着大场绕三周。白银菩萨的化身马角用蘸了朱砂的毛笔在黄裱纸上画符,然后登上法台,在万人生的严密遮盖下,将圣水瓶中的水分到其他多个瓶中,再分别固定到由属龙之人背着插满柏树叶的新水架上,旁边有巫神护卫,马角不时抓起烧红的犁铧在各水架子左右围绕,寓意辟邪去妖,这个过程也被称为“围水”。最后将水架子送到北极宫大庙内育苗,悬于屋梁上,以防妖被盗。

社际游水。游水也叫夸驾。一般是在大面积普降甘霖之后,村民为表彰取水的神奇功德,于是组织取水队伍敲锣打鼓在邻村夸耀,同时也是对天神感恩颂扬。游水队伍浩浩荡荡、彩旗猎猎、鞭炮齐鸣,每到一村都会有香火供桌和锣鼓队迎接,民众感恩戴德至热至诚。

居士送水。在解除了大旱之危,五谷丰登在望之时,则宝瓶里的圣水引子就得还给上天,以备丰年享用。送水场面较为简单,只需敲锣打鼓,武神马角将水架子送出村庄,摆供桌、祭天地,居士们念念有词,感恩有嘉。然后圣水落地,滴入泥土,则整个“祁水”活动结束,任务圆满完成。

2017年1月,孙家坡祁水民俗被列入西安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