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镐“三灵”民间故事传说

丰镐,史称丰京和镐京,也称双子王城,曾是西周国都。周文王灭掉崇国以后,在崇国的旧址上营建丰邑,称为丰京,位于沣河西岸。在灭崇国第二年,他便把周人从宝鸡岐山脚下的周原迁至丰京。周文王去世后,周武王继位,由于丰京狭小等因素,遂又在沣河东岸建立大城,取名镐京。丰京是周王室的宗庙和园林所在地,镐京为周王居住和理政中心。丰镐遗址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马王街办和斗门街办一带,总面积逾25平方千米,是国家级文物保护遗址之一。

在丰镐遗址范围内,历史文化遗迹非常丰厚,典型代表有灵沼、灵台、灵囿遗址,人们称之为“三灵”。据文献记载:“囿中有台,台下有囿,囿中有沼也”。灵沼和灵台都在灵囿里面。所谓“囿”即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灵囿是我国最早、最大的西周天子皇家御苑,规模宏大,林草繁茂,鸟兽众多,园林里养有麋鹿、白鹤等动物;灵沼是周文王的游乐场所之一,原位于西周丰京之旁,传说是在建造灵台用土时挖出的巨大人工湖。史书记载方圆达七十里,湖内游鱼竞跃,周文王常乘船穿梭其中;灵台象征着高山,是中国最早的天文观象台,是一个集观察气候、制定律历、于民施教、动员战争、占卜大事、庆祝大典、会盟诸侯等多功用场所。“三灵”并不是几处孤立的建筑,而是互有联系、相互配套的一个完整的体系。

查阅相关典籍资料可发现,历朝历代对丰镐“三灵”文化也都有传承和记载,诗经中记有《经始灵台》,同时《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记载:“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囚晋惠公于灵台。汉班固著有《灵台》,唐徐元弼著有《灵囿赋》,元《类编长安志》和1999年出版的《长安县志》亦有灵沼、灵台、灵囿的记载。颂扬西周君王“敬天、崇宗、保民、明德、尊礼、守法”的治国方略和“天主生,地主养君主教”及“明德慎罚,不侈无逸”的宗法礼制。孔子曾说,三代文化的继承,是“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重礼乐,振国威,推崇仁、德、慈、爱,才使孔夫子叹乎:“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丰镐地区的历代名人对“三灵”也特别重视,明秦藩王更名灵台为平等寺。灵沼湖畔的周祖宗祠,“灵沼瑞莲”成为关中美景之一,灵圃中的后稷庙和文王“运渡台”及灵桥、灵道成为古遗址。清同治年间关中书院山长柏景伟(灵沼冯村人)为赞颂“三灵”,编著《沣西草堂集》并在家乡办起书院“学稼园”,教出学子有赵舒翘(大原村人,清廷户部尚书),历代名人墨客对“三灵”也多有赞颂。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就源于《周礼》《周易》《诗经》等文化精髓,它以不同的表现风格,揭示了西周“崇礼尚德、敬天保民、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奠定了中华文明史,铸造了民族的精、气、神和人伦秩序的文明操守。西周礼乐的儒家思想,则千百年来早已融入国人血脉。现如今,围绕“三灵”文化的各种故事传说,主要是指3000多年前发生在西周丰镐的逸文轶事。据不完全统计,经搜集整理的传说故事已达136个,其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口口相传。其中有一个传说,则是在四千多年前,在丰水西岸,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大泽,它是巨人天神留下的脚印。在春暖花开、风和日丽之时,突然有一个部落贵妇姜嫄(也叫大嫄),骑着大马到处悠闲赏景,在途径大泽时被挡住去路,便下马在巨人脚印中踩玩,结果发现所踩之处竟有泉水喷涌,很快就形成了湖泊。回到家后,过了一段时间竟突然发现自己已怀孕,内心满是困惑和不解。在正常怀胎十个月后,孩子却未出生,更加奇怪的是一直等到了第十二个月,才分娩出一个圆圆的包袱胎,既不像人,也不像猫狗,便认为是不祥之兆,遂丢弃路边,结果被牛羊喂养。后又将婴儿丢到结冰的大泽处,不料被一只大鹏以翼相护。第三次则将婴儿丢到大泽附近的荒山野林中,结果又被虎狼哺育成长。接连经历诸事,姜嫄突然醒悟,这是上天赐子,便精心照顾培养,给孩子取名“弃”。传说汉字“遗弃”“抛弃”等词组便与此故事有关。从三次抛弃,又省悟抱“弃”回家,这个地方才叫“难弃”,后来逐渐住人形成村庄,这便是今鄠邑区南七村的地名渊源。“南七”可以理解为“难弃”易名演化而来。

“弃”是很有灵性的孩子,从小喜欢钻研农艺,当看到部落族人经常狩猎打猎一无所获时,便暗下决心要改变现状,于是开始踏遍山川河流和草滩湖泊寻找适合种植的植物果蔬。后来“弃”的精神感动上苍,便派神仙下凡,送五谷杂粮、稷谷新种,让他造福天下苍生。“弃”逐渐建立起威望,后人为纪念他的母亲,便给他们居住的地方起名叫大嫄,相传现在丰镐遗址附近的大原村村名便由此而来。

2017年1月19日,丰镐“三灵”民间故事传说被西安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