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古建筑

[西安文庙]  位于三学街,又称“孔庙”。始建于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宋至清代屡有修葺,现庙内存各类碑石多通,其中元至正十六年(1356)《重修宣圣庙记》称“其规模之大五百楹”。庙内现存建筑为明清格局,是现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南半部分。西安文庙坐北面南,由三进院落组成封闭式大庭院。院南端有长155米、高约9米的砖砌琉璃瓦顶照壁,壁上有清代刘晖楷书“孔庙”。照壁北为三顶三间木构“太和元气坊”,坊上斗拱繁复、高大而不失精巧,据载为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巡抚李思孝所建。牌坊东、西侧围墙处辟有院门,西称“礼门”,东称“义路”。牌坊北有石栏板围绕、中跨石桥的半圆形泮池,青石栏杆雕有云龙纹柱头,多为元、明所制。池北为分隔一、二进院落的、以砖墙相连的三座石构棂星门,门顶部均仿木构建筑雕出飞檐、瓦垅、勾头滴水,正脊两端安有瑞兽,中施火焰纹装饰构件。中门较高,走马板上刻“文庙”二字,左、右侧门楣上分别刻“德配天地”、“道贯古今”。第二进院北端中轴线上的仪门面阔三间宽17米、进深二间长14米,单檐歇山顶,覆以黄绿色琉璃瓦,为明代建筑。仪门内第三进院落中有1957年遭雷电烧毁的大成殿遗址,原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顶,黄琉璃瓦顶。殿址两侧有东、西庑廊共三十四间。两庑之间有相互对称的八角攒尖顶碑亭六座,亭内存清代平大小金川告捷孔子庙碑等。    

 

西安文庙内古柏映衬,古朴典雅,其北邻即是中国最大的古代石刻集中地——西安碑林。

 

[户县文庙]  位于户县东街近钟楼处路北。现为户县图书馆、文管会等机关驻地。创建于明洪武(13681398)初年,以后屡有修葺或扩建。   

 

户县文庙现坐北面南,进深1685米、前宽36米、后宽385米。旧有建筑照壁、牌楼、棂星门、泮池、名宦祠、乡贤祠、两庑、训导宅等均已拆除改建,现大门内图书馆系用西街武庙及原县署大堂的材料改建。现存古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有:献殿(戟门)五间六楹,进深904米、面宽1717米,悬山顶,五脊六兽,斗拱用麻叶头;大成殿七间八楹,进深1233米、面宽2206米,歇山顶,九脊十兽,平伸科出一挑三踩,角科斗拱出角昂、龙昂;明伦堂五间六楹,进深132米、面宽1976米,悬山顶(1984年东山墙重修后外观已呈硬山式),五脊六兽,平伸科出两挑双下昂;崇圣祠楼上的尊经阁三间四楹,进深873米、面宽132米,硬山顶,五脊六兽。户县文庙1992年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输堂]  位于户县县城北135公里处的渭丰乡祁村南堡。明永乐年间(14031424)“向阳三会”元代文宗天历年间(13281330)山西太原祁县南集里小汾村人李金荣兴办,李被尊为教主和祖师。教众在此建堂传教,堂原名“源远宫”,今俗称“祁村宫”。1949年宫内尚存客房五间和照壁、山门,头殿、中殿、后殿各三间;1957年因殿内有金字楹联“法堂巍巍雕刻若得公输巧,圣像翼翼彩绘似有道子能”,始名“公输堂”。“文化大革命”中,头殿、中殿被毁,现仅存后殿三间,俗称“万佛堂”。   

 

后殿坐北面南,硬山式,面阔三间,进深713米、高约61米。殿内原有佛龛小木作构筑三间六组,1968年西次间藻井塌坏,现存中、东二间。每间前分为六抹透花隔扇门,上施平座斗拱和望柱栏杆,再上雕刻以飞廊连接的重檐三滴水楼阁三座。隔扇门内有方形穹顶,顶下每间有重檐三滴水楼阁,楼阁下为平座栏杆。二进门亦为透雕菱花隔扇门,门内为八角穹顶,顶下与前阁基本相同。外檐斗拱上有小佛龛190余座,原内藏459尊佛像,“文化大革命”中散失无存。   

 

公输堂以箱体结构为搭接穿逗方式,将精雕细刻的木构件结合成为天宫楼阁,有人认为这是宋代《营造法式》上天宫楼阁建筑的再现。楼阁的门楣宫窗、吊板、栏板全属格穿套刻,有龟纹、回纹、万字纹及铁锁套梅等,天宫下部的挂落、飞罩、地云、门额、格扇分别用高浮雕、浅浮雕、影刻、镂刻及剔底雕,大都为莲花、卷云、如意等图案。公输堂的油漆采用“紫龙罩”工艺,彩绘用“卧金点翠”法,以旋子彩绘为主,溶旋子、苏式和玺彩画于一炉,将仙草花卉、山水人物、龙凤博古等溶为一起,反映了佛、道、儒三教故事。   

 

公输堂被誉为中国现存小木作建筑中品位最高、工艺最精、雕刻最细、结构最绝的建筑。 1957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户县大观楼]  位于户县城东、南、西、北大街的交汇处,习惯上称“钟楼”。明崇祯八年(1635)户县知县张宗孟迁户县文庙文昌阁二层于此而成。清康熙二十年(1681)、乾隆十年(1745)两次重修,后称“大观楼”。1949年修补东北角台基,以后屡有修葺,并施彩绘。    

 

大观楼通高2456米,台基一层、楼阁二层,为四角攒尖顶、重檐三滴水建筑。楼阁实三间、外观五间,底层斗拱出一挑单下昂,中层平身科座斗带云板,上层一挑单下昂。台基平面呈方形,边长2122米、高64米,四面正中各有一券洞门与四条大街相互穿通,洞口上各有石匾额一块,东“迎旭”、南“览胜”、西“瞻紫”、北“拱极”。1980年将原单台梯绕东南角上楼,改为双台梯从东面两边上楼,将原台基上砖围墙改水泥围墙,将原台基四边向外扩建70厘米,四面洞口安装铁栅栏。  

 

现楼券洞内陈列石刻碑碣,一层陈列出土文物,二层陈列书法、绘画作品。楼洞内现存清乾隆十一年(1746)《重修大观楼碑记》一通。户县大观楼1992年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中书院]  位于南城门内东侧的书院门街。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因陕西著名学者冯从吾讲学的宝庆寺难以容纳,故将其东“小悉园”改建为“关中书院”,成为当时陕西的最高学府。书院坐北面南,院内有大门、二门、允执堂(讲堂)、左右寮房和东西号房等建筑。万历三十九年(1611)在院内西北部建“斯道中天阁”(1965年因漏损拆毁)以祀孔子,明天启六年(1626)陕西巡抚乔应甲毁书院。清康熙、乾隆时重修,建“精一堂”等,至光绪初年,书院初具规模,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民国初又改为“陕西省立师范学校”,现为“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1988年西安师范在院中轴线以东建四座二层硬山式教学楼。   

 

现书院尚存两道门厅、允执堂、精一堂及东、西廊庑等古建筑,成前、后四间院落。头、二道门厅均为带前廊的五间硬山式建筑。允执堂面阔五间,正立面明间部位向南外凸,后次间部位向北凸出,平面呈“亚”字形,南北长27米、东西宽22米,建筑面积4875平方米。屋顶由二座硬山和一座歇山顶建筑勾连搭建而成,后檐加歇山抱厦,两侧山墙墀头部位外撇,山墙上各辟一券门,内设讲坛。精一堂面阔五间,明间内收,平面呈“凹”字形,南北长12米、东西宽18米,建筑面积226平方米,屋面形式同允执堂。两堂均为抬梁式建筑,柱端及额枋上均不施斗拱。此外,书院南面有牌坊一座,额题“关中书院”。精一堂左、右有胁堂、两庑各五间及东、西列号房各五十间。这些建筑近年多有改建。   

 

关中书院1983年由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杜公祠]位于长安县韦曲镇东南15公里处的少陵原南麓半坡上。明嘉靖五年(1526)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建的祠堂,清乾隆末被焚,清嘉庆九年(1804)重修。1949年后多次整修,1983年大规模翻修后基本保持了其明清建筑的格局。

 

祠院坐北面南,东西长,南北短,占地3000平方米。院内北面正中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歇山顶的杜甫享殿,殿内正中台座上有新塑的杜甫泥坐像,泥像东侧竖立刻有杜甫朝服半身像的石碑一通。享殿东接围墙及后门,西接碑廊,廊西有面宽三间、进深一间、硬山式的陈列室。院内东、西面各有硬山式配殿三间。以上建筑组成一长方形四合院,院中有一古槐。祠内留有明清时代重修祠堂的碑记六通及当时文人游者的大量诗作。杜公祠1956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