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歌谣

西安民谚涉及到天象、农事、生活、婚姻、时政、商贸、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多为应世而生,简短易记,富含哲理,口耳相传,且随时代变化而生生不息。民谚说“十句谚语九句理”,故而因民众生活的相近性、生活事象的近似性、生活体验的趋同性,西安地区的诸多谚语也是全省甚或全国流行的。当然,也有相当多的民谚是带有西安地域语言特色的。以临潼为例,地方性的民谚有“骊山石榴千年宝,代王火晶相桥枣”,是说本县的土特产,骊山、代王、相桥都是地名,本县人较为熟悉,但陕北陕南的人未必就能明白。临潼关于服装用料的一则民谚是:“50年代土豹子(指粗布),60年代斜道子(指华达呢一类布料),70年代的确良(指化纤布料),80年代穿料子(指高级化学纤维及毛料子)。”这样的民谚则陕西人乃至更广大地域的人都能明白。西安地区的民间歌谣多如繁星,其歌指民歌,或唱或说或伴随各种游艺进行;其谣则指上口念说多有押韵的顺口溜之类。歌谣的体裁主要有劳动歌谣、时政歌谣、仪式歌谣、生活歌谣、历史传统歌谣、儿童歌谣、情歌、难以清楚归类的杂歌谣等。户县山区劳动时敲锣鼓为号的“锣鼓号子”唱道:“清早起来我先来,天台地台三阳台。你不来呀我先来,莫叫锣鼓冷了台。我是一字凤朝阳,莫叫别人倒茶唱。你换我来我换你,换换你来歇歇气。我吃烟来起了身,莫把黄土坐成坑。坐断黄土也小可,坐断龙脉草不生。”时政歌谣从古至今从未见断,如临潼地区古有“修秦始皇陵运石歌”道:“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千人一唱,万人相钩。”抗日战争时有“拉壮丁”道:“狗咬一声,来了保丁,不是催粮,便是拉兵”。还有“挨打受气”道:“生下娃子是老蒋的,打下粮食是保长的,作难跑腿是甲长的,挨打受气是户长的。”该县的“订婚谣”在20世纪50年代是:“一工二干三教员,饿死不跟庄稼汉;一蓝二灰三黑色,最后跟个黑脊背;四个兜兜,九个纽纽。”60年代流行的是:“一砖到顶机瓦房,镜镜窗子架架床,一群鸡,一群羊,有吃有穿比人强。女婿吃的商品粮,四时八节来看丈母娘。”70年代以后流传的是:“一套房子带沙发,二老不管没麻达,三转一响带咔嚓,四季衣裳带金花,五官端正象演员,六亲不认少花钱,七十元薪一沓沓,八面玲珑会说话,酒(九)肉三餐不能少,十分满意人前夸。”西安地区民风尚古,民间婚丧嫁娶多沿习旧礼,故也形成了大量礼仪场合使用的歌谣。如户县民间结婚时,新媳妇下轿进屋走动过程中,就会有执事人一边朝新人头上撒“五色粮食”,一边唱道:“一撒麦子二撒料,三撒媳妇下了轿;四撒核桃五撒枣,六撒两口百年好;七撒金子八撒银,九撒媳妇进堂门;十撒一把满堂红,日月常存步步升。”流传在民间的儿童歌谣多为老人给儿童唱,或儿童游戏玩耍时自唱,还有绕口令等练习语言能力的歌谣。这些歌谣生动有趣,如“摇篮歌”道:“罗罗面面,油馍串串,猪肉扇扇,蜂蜜罐罐,我娃是个福蛋蛋,福里生,福里长,跟着我娃把福享。”“摞板凳”道:“板凳板凳摞摞,里头坐个大哥。大哥出来买菜,里头坐个老太。老太出来烧香,里头坐个和尚。和尚出来磕头,里头坐个孙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