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及西周陵墓

[老牛坡商代墓葬]   位于灞桥区老牛坡遗址的东部,共有商代墓葬38座,马坑、车马坑各1座。墓葬依地势呈扇形分布,小墓围绕大墓。墓坑为竖穴土坑,一般约长2.5米、宽1.5米,最大长4.9米、宽3米;多有腰坑,有的还有头坑、脚坑和角坑,中型墓均有二层台。葬具存木板灰痕,小墓有的有棺;中型墓有棺有椁,椁为“井”字形。葬式以仰身直肢为主,亦有俯身直肢或侧身屈肢。殉人盛行,每墓殉一至十人。其中殉一人或二人的均与墓主同棺;殉三人的置于二层台上;殉四人以上的,骨架凌乱,葬式难辨。殉狗多见,亦有一墓殉马。随葬陶器以鬲为主,或再加一罐;玉器有戈、璜、管、环;铜器有鼎、觚、戈、钺、斧、凿、人面形饰、牛头形饰、鸟兽形饰和车马饰等;另有石戈。   

 

小型墓一般随葬一至三件陶器,有的随葬铜器和殉人,有的一无所有,应属于平民阶层;中型墓殉狗较多,应属于奴隶主贵族;地位高贵的人以殉马坑和车马坑为标志。

 

[周王季陵]   位于户县玉蝉乡陂头村西南,传说为周文王之父季历之墓近年封土两侧出土秦汉瓦当,加之周墓不树不封,故其可能非周王季历之墓。季历时周族向东发展,后季历为殷王父丁所杀;周武王灭殷后,追封他为“王季”。  

 

 现存封土呈覆斗形,东西长41.4米、南北宽31.8米、高12.21米。封土前有清初陕西按察司佥事张宗孟撰文碑及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碑石各一通。封土南200米处尚存土阙二座,高约5米、间距约75米。 

 

 1957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穆王陵]   位于长安县祝村乡恭张村南约500米处。现存一古墓封土,南面有清道光年间所立青石碑一通,上书“周穆王陵”近年有人认为其形制、墓砖均属汉代,因而怀疑其非周穆王墓。旧县志上亦云其在县西南25里恭张村。  

 

 封土呈覆斗状,东西长18米、南北最长35米、高8米。夯筑而成,夯层厚约0.1米。墓室顶部曾被村民挖开,为高出地面约2米的砖砌穹窿顶。顶下为方形前厅,其南为墓道,北为后室,东、西各有侧室。墓砖长035米、宽0.15米、厚0.06米。  

 

1957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护单位。

 

[普渡村西周墓]位于长安县镐京遗址范围内的斗门镇普渡村无量庙东侧。1953~195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清理了二座西周初期的竖穴土坑墓。一墓东西向,长2.7米、宽0.95米、深1.6米,葬具仅存木棺痕迹,墓底中部人骨架下有腰坑,内殉一狗,随葬陶鬲七件、陶瓿十件、陶簋一件,另有贝壳、蚌饰等。另一墓稍大,随葬精致铜器鼎、尊、簋、斗、勺各一件,鬲、爵各二件,另有玉器三件、陶簋二件及贝、蛤蜊类饰品。   

 

1954年陕西省文物清理队又清理西周中期前后的墓一座,为长方形南北向竖穴木椁墓,长4.2米、宽2.25米、深3.56米。坑内东、南、西三面作二层台。墓底中部有腰坑,内殉一狗。墓底有人骨架三具,南边一具约为墓主,北边二具约为殉童。随葬品400余件,其中钟、簋、鼎等铜器27件,著名的有穆王时期的长丿田。大件的铜、陶、玉器和蚌泡等置墓室南边,小件的蛤蜊、蚌鱼、贝等置北边。

 

[张家坡西周墓]  位于长安县丰京遗址范围内的张家坡村附近。现已探明西周墓二三千座,其中包括几座带墓道的大型墓。1956~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已发掘西周各个时期的墓葬四百余座。   

 

墓葬多为中小型的长方形竖穴墓,长2~4米、宽1~2米,有的墓室底部略大于口部。中型墓为一棺一椁,椁用方木、木板垒搭。小型墓只有一棺。葬式多为单人仰直肢,亦有俯身直肢和屈肢葬,头向不固定。有的墓底腰坑或填土中埋狗。殉人墓多为西周早期的中型墓,不及总墓数的十分之一,一墓最多殉四人。还发现聚葬现象,这些墓形制相近,可能是一个家族的墓地。随葬品主要为陶器,组合是鬲、簋、罐(西周早期)或鬲、豆、盂、罐(西周晚期),鬲多放于二层台上。中型墓棺椁间放青铜礼器,墓主口内多含贝,身旁放兵器、玉石装饰品(以鱼形玉雕最多)等。    

 

车马坑十多座,一般每座埋一车二马,亦有埋二车六马,最多的埋四车,有的还殉葬一名驭夫。埋放整齐,车整体埋置,马蜷卧在车辕两侧,驭夫在车箱后面。此外还有埋二至十匹马的马坑和只埋一头牛的牛坑。这些车马坑附近未发现大型墓葬,约是比较阔绰的中型墓的随葬坑。 “中”字型大墓一座,由墓室和斜坡的南、北墓道组成,总长75.4米,朝南。墓室为长方形竖穴,底部中央有椁室,由方木、木板垒铺,椁盖上散置各种车器,椁内置重棺,外、内棺分别髹黑、红漆,棺内遗留玉饰、石磬的残块。墓道内放置车轮、车舆、辕、轴等各种车辆部件。此墓主人为井叔。其东、西侧各有一墓,墓主均为女性,出土青铜礼乐器如井叔钟、牺尊等。这三座墓似为异穴埋葬的夫妇墓。

 

 [张家坡西周车马坑]   位于长安县沣西张家坡东村。1956~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工作队发掘四座,探到三座。此七座墓集中在长宽只有数十米的范围内,可能多属于附近的早期墓葬区。   

 

已发掘的四座墓均无墓道,坑口和坑底大小相近,深度比西周中小型埋人墓浅得多。其中一号坑近正方形,埋一车、二马,殉一人。车辕向东,二马骨架四肢蜷曲(显然是被弄死后摆成的),放在车辕两侧的浅圆形土槽里,马骨下面铺席,上面盖席;人骨架置于坑西壁的壁龛里,头南脚北,仰身直肢。二号坑长方形,埋二车、六马,殉一人。二车南北并列,辕向东;一车驾二马,一车驾四马,马上下都有席子的痕迹,驾四马的车二服二骖,左服左骖放在左边的一个土槽里,右服右骖放于右边的一个土槽里,四匹马的头都放进掏在东壁的四个小龛里;殉人骨架压在驾四马的车箱底,约俯身葬,头向南。三号坑梯形,北宽南窄,埋一车、二马,殉一人。车辕向南;殉人埋在车箱后边比车箱略深的窄长坑里,俯身直肢,头向西,身上有裹席痕。四号坑长方形,埋三车、八马,殉一人。三车南北并列,中间车驾四匹马,两边的车各驾二匹马;殉人在中间车箱后面,俯身直肢,头向南,腰有一串贝,约二十多枚。   

 

各车的基本结构相同。但一种车车箱较高,车衡较短而直,二或四匹马驾车,马身上都披戴铜饰马具。另一种车车箱平面呈长方形,周围栏杆较矮,车衡很长,衡两端往上翘起,并横插着矛头,衡端都有蚌饰,均是二匹马驾车,马身上披戴贝饰的马具。估计这两种车用途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