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陵墓

[李静训墓]  位于玉祥门外潘家村。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据出土墓志记载,墓主李静训为9岁女孩,系皇室近亲,葬于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   

此墓位于一长50米、宽22米的夯土台基下。墓室南北向,为一口大底小的长方形竖井坑,口部长6.05米、宽5.1米,底部长5.5米、宽4.7米,深2.9米,距现地表06。斜坡墓道在墓室南壁中部,长6.85米、宽约1.8米,夯筑填土。   

墓室中央的棺椁为青灰色石质。椁由17块粗制石板拼成,为一长2.63米、宽11、高161的立方体,其南侧放墓志。椁内的棺由8块石板精雕成面阔三间的九脊殿堂形式,长1.92米、宽089、通高1.22米。棺内绘壁画,外壁用阴线刻出人物、龙凤、卷草等纹饰。棺内人骨仰身平躺,头向南,面略向左偏,双手抱于胸前。棺内置生活用品和用具;棺盖及四周置有陶俑和模型明器。   

出土各种人物、动物俑68件,罐、碗、瓶、屋、碓、灶、磨等陶器和模型明器各6件,壶、罐、盒、瓶等瓷器17件,项链、手镯、杯、勺、筷、波斯银币等金银器30件,瓶、杯、盘、珠等玻璃器24件,盆、钵、壶、铃、镜、钱等铜器13件,铁剪、铁锥斗、玉盏、玉饰品、骨梳、木梳、漆盒、漆瓶及丝带等90余件。

[姬威墓]  位于东郊白鹿原西麓的郭家滩。1954年陕西省文管会发掘。据出土墓志记载,墓主姬威系隋代金紫光禄大夫,龙泉、敦煌二郡太守,先后为太子杨勇及权臣杨素之幸臣、亲信,葬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   

此墓为斜坡墓道土洞墓。墓室平面近方形,长4.1米、宽4米、残高205,西部置石棺床,床上置木棺。墓道位于墓室南壁偏东处,长46.75米、宽2.05米,由墓道口(竖井)和隧道组成。隧道上方开七个间距约25的方形天井;两壁靠近墓室的第一天井下方各开一小龛,内放随葬物。封门砖砌在第一天井与甬道相接处,内为石门,门上雕守门人、门钉等图案花纹;在门墩的前半部,还雕有蹲狮一对。   

出土镇墓俑、男女侍俑、仪仗俑及鸡、鸭、猪、狗、羊等动物俑150余件,鼓、灶、仓、舂、磨、厕所等陶器和模型明器16件,另有瓷器、玉饰、鎏金铜饰、铜镜、铁矛、铁环、料罐、料杯等。

[田德元墓]位于东郊白鹿原西麓的郭家滩。 1954年陕西省西北文物清理队清理。墓志记载,墓主田德元为隋代豫章郡西曹椽,葬于大业七年(公元611年)。   

此墓的墓室为不规则方形,其南有甬道相通墓道,墓道作斜坡形。墓室内葬具、骨架已朽蚀。   

出土陶器类有拱手俑38件,骑马俑9件,武士俑、镇墓兽、马、狗、猪、鸡等各2件,罐、灶、磨、羊等数件;瓷器类有四耳罐3件,瓶、盂、砚各1件;铜器类有四兽镜1件,五铢钱17枚,残饰条4节;玉、料器有珩、璜、琚、王禹类杂佩及料珠等;另有1米长的木剑1柄及墓志1方。 

[李爽墓]  位于雁塔区羊头镇村。1956年陕西省文管会发掘。据出土墓志记载,墓主李爽为唐高宗时银青光禄大夫,葬于总章元年(公元668年)。   

此墓南北向。墓室平面近方形,长43、宽39、高6.5米,底对缝横砌铺地砖,四壁略向外弧,顶近尖锥形,西部置砖砌棺床。甬道在墓室南壁偏东处,其南口置封门砖。斜坡墓道在甬道南,长20.6米,最深处距地表7.8米,其上方开三个大小及间距不等的长方形天井,两壁在靠近甬道的第一天井处各开一小龛。   

墓内共发现壁画25幅,有16幅较完整。其中墓道两壁南端留有9幅单墨色人物画下半部,均着乌皮靴,最后二人佩长剑,北端原存朱红绘成的宫殿。甬道两壁由外向里各绘一男一女执笏文吏。墓室内三壁各绘4幅彩绘侍女或乐人画,侍女分执拂尘、团扇及杯、盘、壶类,乐人各执箫、排箫及横笛,作演奏状。   

出土陶俑334件,其中212件完整,有天王俑、镇墓俑、男女立俑、骑马俑及猪、马、牛、羊、狗等陶制品,多置小龛及墓室内。另有铜镜、带钩、泡钉等8件,瓷瓶、罐、壶、盘、碗等7件,陶罐4件,玉牌饰、料饰、男女木俑头、墓志等各1件,多置墓室内。

 [牛弘满墓]  位于南郊曹家堡村东。1972年西安市文管会清理。据出土墓志记载,墓主牛弘满系唐长安城崇业坊内的著名道观——玄都观主,葬于咸亨三年(公元672年)。   

此墓坐北向南。墓室平面近方形,南北长3.4米、东西长346,墓壁略向外弧,用长32厘米、宽15厘米、厚6厘米的长方形砖错缝砌成。距墓底两米以上再向中心斜砌成穹窿顶。墓志即置于穹窿顶端。室内横砖铺地,其西北角紧贴西壁砌棺床。墓门居南壁当中,高1.5米、宽1.15米,用双层砖砌成拱券形,并以横砖相错封堵。收集帷帽俑6件、骑马俑2件、骑马女俑2件,陶牛、白瓷瓶、铜镜、石墓志各1件,平底白瓷罐2件。

[韦仁约和王氏合葬墓]  位于灞桥区洪庆乡田王镇的铜人原畔。1984年西安市文管会发掘。据出土墓志记载,墓主韦仁约曾任唐监察御史、尚书左丞、御史大夫等职,永昌元年(公元690年)卒,载初元年(公元689年)葬铜人原;王氏为其继室,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卒,次年归附于此。 

韦仁约墓为土圹竖穴刀把墓。斜坡墓道顶部开三个天井,东、西壁各有二龛,龛口有木门痕迹。墓道及天井两壁原涂有白灰,过洞有壁画均已脱落。土坯封门。前庭似为穹顶,有木门痕迹。墓室四壁原有壁画多已脱落。青石条铺底的棺床东、南两边各用014宽的磨光青石条线刻云、兽图案,石条下接缝处均垫单砖一排。   

王氏墓与韦仁约墓的结构基本相同,仅多一天井和二个小龛,砖封门,前庭有砖门坎,其西壁有一隧道通向韦仁约墓前庭。

出土三彩武士俑、文官俑、镇墓兽、男女侍俑、骑马俑、乐俑、家禽模型和铜镜、铜剪刀、贝链、白釉瓷柱子、白釉小瓷盒、蚌饰、青釉四系罐、铅马镫、铅马镳、铁锁、墓志等。其中三彩武士俑、文官俑和镇墓兽形体高大,釉彩丰润,神态、造型俱佳,骑马俑等具有初唐风格。

[独孤氏家族墓]  位于灞桥区洪庆村南铜人原。史载独孤氏是北齐至盛唐时期的仕族,代代身居显官。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独孤思敬与妻元氏合葬墓及思敬继室杨氏墓;还发掘了独孤思贞墓。这些墓形制、大小基本相同,均为南北向的长斜坡墓道土洞墓,其中以独孤思贞墓保存较好。   

【独孤思贞墓】  据出土墓志(志文兼用武则天新制字)记载,墓主独孤思贞为周故朝议大夫,葬于神功元年(公元697年)。   

此墓的墓室近方形,边长3.36~3.48米、高2.9米,穹顶,墓底铺砖。砖砌棺床在墓室西部,从出土棺钉看,当有木棺等葬具。甬道在墓室南面偏东,长38、宽13、高2.2米,拱形顶,南口砌封门砖。墓道长23.6米,分为墓道口(竖井)和隧道。隧道上面开有大小、间距不等的天井五个;东、西壁各有一龛,龛口可能砌有砖框,并安木门,内置陶俑。   

墓道东壁龛内放置陶俑67件,除1件小马俑外,可分为风帽俑和骑马乐俑两组;西壁龛内整齐放置大马、牵马俑各2件,大驼、牵驼俑各4件,小马俑8件,小牛俑9件,猪、羊、鸭俑各5件,鸡俑10件,灶、井栏各1件,铜镫、镳各1副。甬道内放墓志及镇墓、武士、文官俑。墓室内出土牵马俑,男女侍俑,铜镜,陶、瓷罐,料珠(330粒)等。

【独孤思敬与元氏合葬墓】  位于独孤思贞墓东侧约29米处。据出土墓志记载,墓主独孤思敬系思贞同祖从兄弟,为唐朝散大夫,葬于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元氏于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卒,长安三年(公元703年)迁葬于此。   

此墓的墓室平面呈方形,边长3.14米,方锥形顶,底铺长方形砖一层。棺床在墓室西部。甬道在墓室的南侧偏东,拱顶,南口砌封门砖。斜坡墓道水平长度11.5米。隧道长8.4米,拱顶上开大小、间距不等的天井三个,在偏南的二个天井的东、西壁各有一龛。   

墓道东龛内放置高冠俑1件、风帽俑8件,西龛内放置残马俑座1件。甬道内出土独孤思敬墓志及镇墓兽、武士俑、文官俑。墓室内东北角的方形小砖台上放有元氏墓志,东南角的东壁下放有大驼俑,墓底散乱着30多件陶俑。这些俑多为三彩俑,亦有红陶质。其他随葬品有陶罐、开元钱、瓷片等。

[韦泂墓]  韦姓是唐代聚居在长安城南韦曲一带的显要门阀之一,其宗族墓地即在韦曲原的南、北李王村。1959年陕西省文管会发掘的韦墓即是其一。据出土墓志记载,韦系唐中宗韦后之弟,如意元年(公元692年)卒,神龙二年(公元706年)被追封为淮阳王,次年迁葬于先陵。   

此墓为长斜坡墓道砖室墓。墓道在南,长20.6米,由墓道口(竖井)和隧道组成。竖井上宽下窄,上部东、西、北面筑围墙,围墙高0.9米、上宽0.27米、下宽0.4米。隧道上方开二个天井;两壁开二对方形小龛,龛口有木门残迹,内置陶俑。甬道分前室甬道和后室甬道。前室长3.3米、宽34、高45,四壁稍凸,四角攒尖顶。后室形制同前室,惟甬道偏东,甬道南部又有石门一道。后室西部置棺床,床上置石椁。石椁呈面阔三间的庑殿式殿堂,并饰花草、虎兽、门窗、男仆女侍等。   

墓内壁画多用土朱绘成,墨色画边,土绿填空。墓道上部绘有庞大的斗拱,下为立柱,柱间绘青龙、白虎、朱雀等。墓门上部绘有楼阁。天井及前室甬道北段的两壁残留人的足部10个。前室四壁上部绘有长方形的格子,格子内为花卉飞禽,下部是花草树木。后室甬道顶部残留云鹤。后室四角绘角柱,上端绘斗拱、云鹤,角柱间绘男女侍从。   

小龛内出土男女骑马俑、立俑及陶骆驼、猪、羊、鸡、狗等157件。此外,墓内出土石墓志1合及鎏金铜饰15件,泡钉、铜镫各6件,马具2件,铺首1件。

[李仁墓]位于灞桥区洪庆村。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清理。据出土墓志记载,此墓营建于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墓主系唐成王李仁,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其妃慕容氏亦葬于此。   

此墓为双室砖墓。斜坡墓道宽1.5米,顶部开天井五个,东、西壁各有三个小龛,龛口残存木门痕迹。墓道北的前室甬道在前室南壁正中,砖砌拱形,北部有一道石门,南端用砖封门。石门的门楣刻双凤对舞,门额、门框、门限均刻卷草纹,两扇门分别绘刻一文臣、武士。前室长3.15米、宽3.3米,顶坍,内散置二合墓志。后室甬道偏于后室东壁。后室长、宽皆4.5米,顶坍,其西部以长方形石板铺设棺床。   

出土的随葬品有男骑俑、风帽骑俑、高髻女俑各2件,风帽男俑5件,幞头骑俑6件,马俑1件,另有陶器座、砚、铜刀、石璜、石舞戚、石人头、石幢顶等。

 [鲜于庭诲墓]  位于西郊南何村西北。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据出土墓志记载,墓主鲜于庭诲为唐右领军卫大将军,葬于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   

此墓的砖墓室平面呈方形,边长49,四壁中部稍外凸。甬道在墓室南面偏东,顶塌,只存墓志一块、石门楣一件。墓道在甬道南,为斜坡式隧道,两壁有对称分布的壁龛三对,内置陶俑,上方有天井。   

出土的随葬品除墓志外,有红陶的风帽俑、骑马俑、小马、小驼、小牛、鸡、羊、猪等103件和三彩的镇墓兽、文官俑、男女侍俑、牵马胡俑、马俑、驼俑等21件,其中三彩的骆驼载乐俑、卧骑马俑、马俑、女俑等是唐三彩中的代表作。

 [杨思勗墓]  位于雁塔区等驾坡村北800米处。 195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据出土墓志记载,墓主杨思系唐代骠骑大将军,葬于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   

此墓发掘时尚存高大的夯土封土堆。砖墓室平面呈方形,边长5.7米、高96、距现地表0.9米,四壁稍外弧,顶近圆形,但有不显著的四角。墓室西侧置木棺(已朽)石椁。椁由18块青灰石板和8根石柱雕刻组合而成,为长3.52米、宽2.28米、高1.94米的长方体,其外观呈面阔三间的庑殿式殿堂,壁上雕刻门窗、异兽、花草等。椁盖上西北角处置3件十二生肖俑;椁底发现散乱的肢骨数段。墓门和甬道在墓室南面偏东处,均宽154、高2.13米,底铺方砖,壁抹白灰。墓门为拱券形,甬道用砖券砌。出土小型半身女俑及高05~1米以上的大俑各一百多件,种类有男女侍俑、天王俑、文官俑、牵马俑、牵驼俑及马俑、驼俑等,均为红陶质,外施彩绘衣饰,有的细部贴金。大理石精雕的武士俑2件,高约0.4米,细部贴金彩绘,还有白瓷罐1件、玉饰残片数件及墓志一方。

[苏思墓]  位于东郊兴庆宫公园东南500米处。 195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发掘。据出土墓志记载,墓主苏思系唐代银青光禄大夫,葬于天宝四年(公元745年)。   

此墓为壁画砖室墓。斜坡墓道在南侧,长13.7米、宽1.36米、深6.8米,两壁各开二个小龛。墓道南的甬道长6.78米、宽1.26米、高1.88米,砖券顶,南口有“人”字形封门砖。墓门由石门、门楣、门坎、门框等构成。石门上绘刻执笏文吏与持剑武士各一人,门楣、门框上刻凤鸟、卷草等纹饰,门坎刻狮、虎等。墓室平面近方形,边长4.1米、高5.8米,穹窿顶,底铺方砖,西部放砖砌棺床。   

壁画共二十四幅,均以红线打底,黑线构图,再填施各种颜色。其中甬道内东壁6幅、西壁7幅,除各有一幅两人抬箱画外,余则每幅各绘一人,袖手而立,共九男二女。墓室东壁为一幅胡人舞乐图,西壁6幅,各画一人一树,南壁一幅朱雀莲花图,北壁2幅,一为玄武图,一为面向棺床的手持如意男像和高髻袖手女像,顶部绘日月星辰。   

随葬品多为陶俑,均置小龛内,有立俑、骑马俑、骆驼、马、牛、羊、狗、鸡、鸭等194件。此外,墓室内出土铜簪、铁锁、彩绘陶罐及墓志等6件。

[瞿昙譔墓]    位于长安县纪阳乡北田村。1977年西安市文物管理处清理。瞿昙氏家族为天文学世家。据出土墓志记载,墓主瞿昙为唐青光禄大夫、司天监。   

墓室平面呈方形,边长4.14米。甬道开在墓道南壁东半部,长5.2米、宽1.39米,全部用砖砌铺,拱券顶,南端用砖封墙,与墓道隔绝。甬道南端靠两壁立有50余个红陶俑和陶马,北端有青石方形墓志一合。

[唐安公主墓]  位于长缨路东段王家坟。1989年陕西省博物馆清理。据出土墓志记载,墓主唐安公主系唐德宗长女、顺宗之胞妹,兴元元年(公元784年)葬于梁州(今汉中)城固县,年底迁葬长安龙首原。   

此墓为单室砖墓。斜坡土洞墓道在南,宽1.25米、高1.92米,近北端有一道砖砌封门。封门以南的墓道顶部可能有天井,以北的墓道西壁各开一拱顶的壁龛。甬道南接墓道,长3.8米、宽1.2米、高1.84米,砖砌券顶,北段有石门一道。墓室南接甬道,平面近方形,边长4.4米、高4.23米,穹窿顶,四壁略外弧。墓室西部置棺床,棺床北端与墓北壁之间发现人头盖骨残片及铁棺钉等,推测原应有木棺。   

墓室、甬道有彩绘壁画。甬道两壁各饰六幅男侍、女侍画。墓室西壁绘花鸟,南、北壁分别绘朱雀、玄武,东壁及顶绘天象图,已脱落殆尽。石门各部位及石棺床表面也刻有精美图案。   

随葬品有卧驼、卧马、卧牛、立羊等陶动物及男立俑、男骑俑、奏乐俑、牵马俑、男侍俑、女立俑、文官俑等,还有陶罐、黑釉瓷罐、青釉瓷罐、象牙簪、开元钱等。

[惠昭太子墓]  位于临潼县西泉乡椿树村与郭王村之间。199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陵工作站与临潼县文管会等单位联合清理。据出土玉册记载,墓主惠昭太子系唐宪宗长子,葬于元和七年(公元812年)。 

地面现存覆斗形封土,底边长30米、高20多米,坐北面南。墓道残长35米、宽2.5~3.2米。墓室为砖石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4.8米,东西宽4.6米,高85,底用青石条块墁铺,四隅收刹抹角,穹窿顶。墓门券顶式,位于墓室南壁中间,宽2米、高3.4米。棺床在墓室内靠北边,长4.6米、宽2米、高0.6米。墓道和墓室内均残留彩绘的白灰墙皮,当为壁画残迹。   

出土铜、铁、陶、三彩、石、玉各类器物180件,其中最重要的是汉白玉册文和哀册,共195段,经修复为136段,其中完整的17节,存字154个。

[俾失十囊墓]  位于莲湖区枣园村东陕西省钢铁研究所内。 1983年陕西省博物馆清理。据出土墓志记载,墓主俾失十囊系西突厥族阴山人,开元初归服唐朝,任唐特进右卫大将军和雁门郡开国公。   

从残存情况看,此墓为竖井斜坡长道土洞墓。墓道在南,稍偏东,长约16.3米、宽1.4米,有二个壁龛,龛内放置红色陶俑。甬道长2.4米、宽17,内置墓志。墓室平面呈方形,边长36。   

出土文吏俑6件、风帽俑20件、交襟短袄立俑12件、骑马俑7件、女俑3件、乐俑6件。6件乐俑为一组,具有胡人形象,是研究唐代乐舞的珍贵实物资料。

[苏谅妻马氏墓]  位于莲湖区土门村附近。 1955年陕西省文管会发现。此墓破坏严重,墓葬结构、人骨及其他出土物均被搅乱而不可知,只发现一方苏谅妻马氏墓志。志石略方形,高39.5厘米、宽35.5厘米、厚7厘米。志文以波斯(伊朗)婆罗钵文(或译作“巴列维文”)为主,六行横书;下部为汉文,七行竖书。从志文内容可知,苏谅及其妻马氏为袄教徒和侨居唐朝的波斯人,苏谅任唐左神策军散兵马使,马氏葬于唐懿宗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