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陵墓

    [老子墓]位于周至县楼观镇西楼观村。相传老子受周大夫函谷关令尹喜之请,在楼观台讲经论道,并著哲学巨著《道德经》,死后葬此。原存墓冢为圆锥形,直径6米、高约28米。冢前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周老子陵”残碑一块。现墓已被夷为平地,保护标志尚在。   

    1957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扁鹊墓]位于临潼县纸李乡南陈村东北。扁鹊,原名秦越人,战国时名医,创造切脉医术,后遭秦太医令李醯嫉妒而被杀。    20世纪60年代,此墓尚存直径3米、高1.5米左右的丘冢,冢侧植古柏一株,约70年代被平毁。近年临潼县又重修墓冢,包砌青砖,并建纪念馆对外开放。   

    1992年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村秦墓]位于户县宋村遗址西段,属春秋前期秦国卿大夫墓。1974年陕西省文管会对其进行部分发掘。   

    其中一座墓坑为长方形竖穴,口小底大,墓底长5.2米、宽4.5米,最深处距地面3.5米。竖穴椁室位于墓中部,略呈梯形,长4.15米,东宽2.73米、西宽3米,深0.4米,其中部偏南处有一长方形圆角腰坑,内殉一狗。椁室和墓坑间形成生土二层台,其南、北各有两个仰身直肢、头向东的殉奴,西放殉狗。木椁长3.1米、宽1.75米、高0.66米,上盖席,置椁室中部,紧贴西二层台。椁内被一横隔板分作二部分,西端小,为“脚厢”,放随葬品;东端大,放棺具,棺长2.4米、宽1.03米,内涂红漆、外涂黑漆,其左侧亦放随葬品,称“南边厢”。共出土随葬品151件,铜礼器为鼎5件、簋4件、壶2件、 飌、盘各1件,车马器106件,陶器为罐4件、豆2件、鬲形罐1件,还有玉圭、戈、管、牌和串珠、蚌含、铜铃等。   

    此墓正东35米处有一长方形竖穴附葬坑,东西长7.55米、南北宽5.88米、残深0.5米。内横卧两排马共12匹,每排6匹,前排从北向南,后排从南向北依次放置,井然有序。马头向东,脊向南,前腿伸,后腿蹬,约杀死后埋葬。据说1965年在此曾挖出马骨5具,人骨、狗骨各1架和矛头、轴头、铜环、铜铃、车马器、陶器等物。

    [客省庄东周墓]  位于沣河中游西岸的长安县客省庄村北、村南。1951年、195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东周墓71座;1955~1957年发掘东周瓮棺葬31座。   

    71座东周墓墓坑基本为口大底小的长方形竖穴,一般长2.11米、宽1.18米,以东西向居多。较大墓均有椁室,一般利用生土二层台作为椁壁,台上铺木板而成。少数墓有腰坑。多半墓有木棺痕迹。葬式有仰身直肢葬和屈肢葬,屈肢葬以仰卧居多,下肢蜷曲很紧者占大多数。随葬陶器有鬲、釜、鼎、盂、豆、罐、壶、仓等;青铜器有方飌、鼎、簋等,多放于二层台上或棺椁内,尤以棺内居多;兵器放身旁或头边;圭类放胸旁;口内多含玉或小玉块。   

    31座瓮棺葬多以日常所用的陶器如鬲、甑、盆、瓮等作葬具。

    [半坡战国墓]位于灞桥区半坡遗址稍东的一片坡地上。1954~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工作队清理和发掘古墓葬240余座,其中战国墓112座。   

    战国墓分布稠密,其构造除11座为竖穴外,均为洞室墓。竖穴墓均无墓道,墓室为口大底小的长方形,一般长28~1.94米、宽2.3~1.2米、深2.5~4.52米。墓室四壁皆有生土二层台,有一墓东、西壁二层台还发现柱穴各3个;二层台下形如椁室,用以放棺;墓室底部一般较平坦,较大墓夯筑,小墓则土质松软。洞室墓与竖穴墓的不同在于在竖穴的侧壁或一端另掏有洞室,用以放置棺材和随葬品,有些洞室内还掏设壁龛。葬具均为木棺。均为单人葬,其中5座为头向西或北的仰身直肢葬;104座为屈肢葬,多为仰卧,亦有侧卧。有一墓殉狗。有随葬器物和兽骨的墓共67座,每墓随葬品最少1件、最多9件,一般为2件或3件,放于棺内、二层台或洞室中。   

    随葬陶器有鬲、盂、壶、罐、盒、甑和陶饼,多是日用的炊器或盛置器,制法为模制、轮制,兼用手捏,纹饰为绳纹、篮纹、方格纹、弦纹、暗纹和指印纹。随葬铜器有圆条形杖头、镜、带钩、铃、印、环、璜形饰和圆条形小铜器,铁器有带钩、锄、板片和凿,另外有玉饰、玉珠、石壁、石环、石质角柱物和料珠。

    [秦东陵]位于临潼县骊山西麓坂原上的韩峪乡,西距芷阳遗址不远。史载,战国晚期秦国建都咸阳,昭襄王、宣太后、悼太子、庄襄王和帝太后(始皇母)均葬于芷阳。198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临潼县文管会发现了四处战国时期的秦国王室陵园遗址,并调查钻探了第一、二号陵园。1992年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号陵园】  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000米、南北宽1800米。南至小峪沟,北到武家坡村南的无名沟,西界洞水村的小峪河,东达范家庄的人工壕沟。这些人工、天然的壕沟互相连接,具有防护和排洪的双重作用。   

    主墓为南北并列、相距40米、形制和大小基本相同的二座“亚”字形大墓。墓顶上有封土堆,高2~4米,东西长250米、南北宽150米,表面呈鱼脊形。两墓均有四个斜坡形墓道,东、北墓道的右壁各有一耳室;墓室均近方形,一墓南北长58米、东西长57米,另一墓东西长58米、南北宽56米。两墓的右上方各有一座陪葬坑,平面分别呈“凸”字形和方形。两墓的东南、西南约250~300米处,各有一陪葬墓区,内有“甲”字形和方形、长方形竖穴墓。此外,陵园内发现四处夯土残迹,为建筑基址。   

    钻探出的标本有铜片、漆皮、木质物残片、骨饰、兽骨等。收集和出土的遗物有铜盖弓帽一件,铜带钩二件,铜环、铁各一件,陶罐十五件,陶壶五件,陶鼎三件,陶墩二件,建筑材料十六件。有的陶器上印有“咸屈阝里直”、“咸亭完里丹器”、“芷”等字样。 

    【第二号陵园】  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东自北沟村,西到枣园村,南至三冢村北无名沟,北至武家沟,被天然壕沟和断崖所环绕。   

    内有“中”字形大墓一座、“甲”字形大墓三座、陪葬坑一座、陪葬墓区二处和一处地面建筑基址。中字型墓和3座甲字形墓基本呈“品”字形排列。中字型墓残冢高10米,冢底周长120米,占地面积1213平方米。墓室东西长27.5米、南北宽23米,有东、西墓道,东墓道长23米、宽8~18米,西墓道长30.5米、宽3~15.5米。二处陪葬墓区各有陪葬墓四座和三十一座,现已清理个别被破坏的随葬墓。   

    出土遗物32件,有铜盖弓帽、带钩、镞、镜、铜饰、铁削、玉壁、陶鼎、陶罐、陶壶、陶盒、陶盆、云纹瓦当、大板瓦、筒瓦等,其中一些陶器残片上有陶文。

    [秦庄襄王陵]位于新城区韩森寨村,俗称“韩森冢”唐以前,此封土被认为是吕不韦墓,依其外形称为“尖冢”;据《朝野佥载》等书记载,盛唐以后被认为是庄襄王陵;近年有人怀疑其为汉墓。现存封土高34米、周长230米。庄襄王姓嬴名异人,公元前249年即位,公元前247年去世。   

    1956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坚立保护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