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东渭桥记》残碑

现藏高陵县文化馆。此碑六面柱形,无头无座,高67厘米、每面宽16厘米。六面刻字,文楷书,共28行(除第六面3行外,各面均5行),行17字,达奚询撰文,无书者姓名,记唐玄宗开元九年(公元712年)修建东渭桥的经过。以此可知当时工程由京兆尹全面负责,高陵、奉先、美原、华原、三原、富平、同官等京畿之地的官民参与修建。碑文除上部和下部稍残缺外,余皆清晰可见。此碑的出土为唐东渭桥遗址的确定及历史上渭河河道变迁等情况提供了实证。

 

[释迦如来舍利宝帐]    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刻。1985年临潼县庆山寺舍利塔基精室出土,现藏临潼县博物馆。宝帐石灰石质,高109厘米,形似方亭,计由六件叠置构成。工字须弥莲花座见方83厘米、高26.5厘米。工字部分下层分四台,上层分三台,台壁台上线雕舞伎、梅花、连续牡丹和团云、卷云纹等;圆形束腰莲座四角平面雕牡丹团花,莲座平面上镌一楷书“米”字。帐体中空,是由二块石材凿成的,高30厘米、宽44厘米、壁厚约7厘米,四角皆有一根五棱形柱,柱上雕交枝牡丹花纹;帐体正面、左侧面、背面、右侧面分别线雕释迦说法、涅般木、茶毗、供奉四幅释迦佛的故事画。宝帐盖顶作重檐二滴水,总高19厘米;下檐下有枋,枋正中刊“释迦如来舍利宝帐”八字,字迹楷书阴文填金;上面作顶,四挑角雕四只衔珠凤凰,风体贴金。顶:平檐四周雕连续牡丹,坡面四周各雕卷云和一飞天。上檐层面作半圆球形,中央是彩绘联珠莲座桃形顶。此宝帐为唐代石刻珍品。

 

[大福和尚碑]    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刻。原立蓝田县厚镇乡唐空寂寺,后寺毁碑没,清末发现,现藏蓝田县水陆庵。此碑螭首龟座,通高500厘米、宽120厘米、厚30厘米。碑额篆书“大唐故大福和尚碑”8字。碑文行书21行,行60字,记大福和尚的生平事迹等。尚书主客员外郎陆海撰文,安国寺沙门惟嵩书,比丘实悟刻字。碑阴有线刻佛像及渭南、蓝田两县划地给空寂寺的告示及70多个立碑人的姓名。此碑碑首雕刻玲珑剔透,书法潇洒自如,大有李北海笔意。1957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蜀王李傀墓志]  朱氵此天皇元年亦即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刻。1984年由西安市东郊华山机械厂征集,现存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此墓志方形,志盖宽34厘米、纵长34.5厘米,盖面篆书“汉故蜀王李府君墓志”,四边刻蔓草纹。志石宽36厘米、纵长35厘米,志文楷书16行,行16字,有“以天皇元年二月二日葬于长乐原”及“大秦统极”之句。

 

[张维岳碑]    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刻。此碑多次得而复失。1957年于高陵县城关小学再次发现下截,1984年于高陵县城关中学发现上截,始成全壁。现藏高陵县文化馆。此碑螭首方座,通高315厘米、下宽113厘米、厚32厘米。碑额篆书“大唐故赠工部尚书张府君神道之碑铭”,碑文楷书28行,行55字。此碑书法遒劲温婉,用笔结构有褚遂良书风,为中晚唐时期佳作。

 

[大唐重修内侍省之碑]  唐光化二年(公元890年)刻立。1978年西安第二机床厂基建工地(今西安西城墙东240米、莲湖路南80米处,亦即唐长安城皇城西墙东约240米、宫城南墙南6米处)出土,此碑通高3.6米,螭首龟座。碑身高2.1米、宽0.94~0.98米、厚0.2米,上部略窄,中部断裂。碑文40行,行70字,中有空格,主要为当权“四贵”——内枢密使宋道弼、景务修和左、右观军容使刘季述、严遵美歌功颂德。郑撰文,董瑰篆额,阎湘书丹。其书法师承二王,风流妍妙,秀挺俊逸。碑侧线刻以双波纹为主体并配有牡丹、裸身童子、开屏孔雀、展翅凤鸟、张牙舞爪的瑞兽、人首鸟身的迦楼逻的精美图案,具有浓烈的佛教气氛,乃唐代碑刻风行题材。内侍省是奉侍帝王的专门机构,此碑碑文内容反映了中唐以来宦官专政的历史事实。此碑对于确认唐内侍省的位置等也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李晟碑]    唐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刻。原立高陵县榆楚乡渭河北岸的公路桥旁,现移存高陵县文化馆。此碑螭首龟座,身高310厘米、下宽146厘米、厚44厘米。碑额篆书“唐故太尉兼中书令西平郡王赠太师李公神道碑”。碑文楷书34行,行61字,记唐朱氵此之乱的史实颇详。此碑文明代已多漫漶,现字清晰但笔法拘窘,恐为后人重剜。碑为中兴名将李晟立,碑文为宰相裴度撰,书法名家柳公权书,故世称“三绝碑”。   

 

碑阴刻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和正德三年(1508年)李晟25世孙李赞(陕西左参政)、李贡(山西布政使)祭平西王墓文二篇。此碑1956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玄奘法师塔铭]  唐开成四年(公元839年)刻。现藏长安县兴教寺玄奘塔底层北壁。石高115厘米、宽228厘米。文76行,行42字,详记玄奘法师生平事业。刘轲撰文,沙门建初书。书为行草,疏朗流畅,秀劲有法。

 

[圭峰定慧禅师碑]    唐大中九年(公元855年)刻。在今户县草堂寺,为多块修复而成。此碑螭首龟座,龟头残。碑高320厘米、宽103厘米,座高50厘米、厚33厘米。碑文36行,行65字。柳公权篆额,裴休撰文并书。此碑对研究佛教华严宗有参考价值,为书法名碑。

 

[杨恭懿碑]    元至大二年(1309年)刻。竖于高陵县张卜乡张卜村西杨恭懿墓前。此碑螭首龟座,通高370厘米、宽120厘米、厚33厘米。碑额篆书“元昭文大学士赠荣禄大夫弘农郡公文康杨公碑”,碑文隶书,碑阳、碑阴各28行,行65字,正面尚清晰,背面泐灭殆尽。姚遂撰文。杨恭懿为元代著名科学家。此碑对研究古代天文学史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书法严谨规整,有唐人隶书遗风。

 

[香雪斋雁字回文诗碑]    清道光元年(1821年)刻。原存户县北街张氏宗祠内,现藏户县大观楼。原为24石,今缺一石。碑石均为竖方形,高154厘米、宽64厘米、厚20厘米。张玉德撰并书,篆、隶、草、行、楷五体皆备,书写秀整清新。现存完整诗篇260首。诗为七言律诗,以“雁字”二字为题赋诗,可倒读。又因书于西安荐福寺(小雁塔)香雪斋,故名《香雪斋雁字回文诗》。这组诗全论书法,其中涉及到文字的起源、用笔、结构、布局及书写时的内在感觉和书法的审美要求。1957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