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碑石、石刻

[牛郎织女像]   约为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发谪吏穿昆明池”时刻立于昆明池畔,俗称“石爷石婆”。现牛郎像在长安县斗门镇常家庄村北,织女像在斗门镇棉纺厂内,两者间距约3公里。牛郎像仅露上半身于地表之上,高约190厘米。此像保存较好,五官清晰,头发的刀痕尚历历在目,身着交襟式衣服,腰间系带,右手曲肘上举作持鞭状,左手紧贴胸作用力握缰状。织女像作跽坐状,高约230厘米。此像眉头微蹙,嘴角下撇,头结髻垂于颈后,颈部有断裂痕,身着右衽交襟长衣,双手环垂于胸前。这两座火成岩的石雕像刻粗犷浑厚,是我国迄今所知时代最早的大型石雕遗物,在中国雕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56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温泉颂碑]   北魏(公元386534)刻。现存临潼县华清池温泉总源前西壁。此碑高183厘米、宽100厘米。碑额刻阳文篆书“魏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雍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雍州刺史松滋公河南元苌振兴温泉之颂”,故此碑又称“松滋公元苌温泉颂”。碑文楷书21行,行30字,说明温泉水可以治病,元苌并在此兴建房舍。此碑书法古朴精劲,篆额结构奇诡。

 

[北魏太昌元年石造像]   北魏太昌元年(公元532)雕刻。现存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此沙石造像高90厘米、宽46厘米、厚14厘米。正面浮雕,分为上下两龛。上层为一佛,两侧菩萨侍立,菩萨身后各有一双手合十侍立的胡人,佛座下有伎乐杂技。下层为交脚弥勒,两侧各有二个菩萨侍立,座下有供养人、执莲蕾比丘及牛车骑乘等。正面两侧边沿刻铭文,记述郭道疆为亡父于太昌元年造像的发愿词。造像两侧分别刻佛、菩萨及供养人等。此造像刻镌精美,人物造型多作胡人状,且保存完好,十分珍贵。

 

[北魏造像碑] 北魏永兴岁次癸丑年(公元413533)造。原在户县云游寺遗址,1951年移至云际寺,1957年由户县文化馆收存,现存户县大观楼内。此造像为粗灰色石质,四棱柱形体,通高118厘米、上边宽25厘米、底边宽3335厘米。四面凿有拱形佛龛,龛内浮雕结跏趺坐释迦造像。释迦右手上举外扬,左手向下,作说法状。两胁侍跣足分站左右。龛外上下均有浮雕画像。在碑下部36厘米处,四面刻有魏书体文(属记事文)及邑子姓名。1957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魏大统三年石造像]   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雕刻。此造像竖长方体,高90厘米、宽48厘米、厚20厘米,四面雕刻。正面分三层,上层为连弧形龛,内有一佛二菩萨;中层为天盖帷幕方形龛,龛内有一佛二菩萨,下蹲一对金毛狮;下层为铭文18行,记述比丘法和于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造像之发愿词。左、右两侧分别刻弥勒、释迦、菩萨等。背面分二层,上层为庑殿屋顶,内雕“维摩变”;下层两伞盖下各雕一佛二菩萨。

 

[北周白石佛造像] 北周雕造,共17件。1975年西安市北郊李家树村出土,出土时两两相对,整齐排放,保存完好,估计是周武帝废佛中被埋藏保存的,现存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这批造像均呈竖长方形,一般高约40厘米、宽约28厘米。质地均系白石雕造,龛窝较浅,佛像在龛内单列。佛像是高浮雕,龛窝纹饰等作浅浮雕。龛式有天盖帷幕龛和莲花拱龛两种。佛像大都结跏趺坐在束腰莲座或须弥座上,仅有一件是双足下垂作“安乐式”。佛的两侧多是胁侍菩萨,也有作二弟子的。佛座前方有的只饰一排莲瓣,两端作宽兰叶,有的座下正中有香薰,两侧有蹲狮或跪跽的供养人。每龛多刻一佛二菩萨,例外者仅二:一是释迦、多宝二佛并肩趺坐在莲座上,二是在高55厘米、宽32厘米的天盖帷幕龛内刻一佛二菩萨二天王。    这批白石佛龛像光洁晶莹,制作精美,装饰华丽,为北朝晚期雕刻之代表作,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它们的出土地和鸠摩罗什译经居住过的逍遥园同在长安城北的渭水之滨,故很可能造像出土处,就是一个佛教寺院的遗址。

 

[韦孝宽墓志]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刻。1990年长安县韦曲镇北原出土,现藏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此墓志正方形。志盖篆刻“周上柱国郧襄公墓志”9字。志石边长69厘米、厚10厘米,楷书40行,行40字。笔力瘦劲秀逸,富魏晋风韵,惟末5行字挤而小,每两行孤3字,字迹亦甚潦草。韦孝宽为北周重臣,《周书》、《北史》均有传。

 

 [汉白玉天王像] 唐刻。1983年西安南郊公路学院出土,共二件,现存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均为站立状,姿势相同,动作方向相反,均一手插腰,一手半举,一足直立,一足踏一鬼怪。左边天王像高103厘米、底座长42厘米、宽25厘米,戴头盔,盔顶残缺,身着两裆甲、明光铠,双臂饰兽头吞口,吊腿登战靴,原施彩绘已脱落。右边天王像高108厘米、底座长42厘米、宽28厘米,服饰与左边天王像同,只是顶梳高髻。天王是佛的护法,此二像应为当时佛教寺院的供奉品。

 

  [雁塔圣教序碑] 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刻,又称“褚圣教序”。分两石刻,分别嵌于唐慈恩寺大雁塔南门洞左、右龛内,现仍嵌于西安大雁塔。左龛内系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法师翻译佛经所撰之序,右龛内系太子李治所撰的序记。二者均由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书,由万文韶刻石。碑高148厘米、宽69厘米,相对而立。序碑额隶书“大唐三藏圣教之序”28字;碑文楷书21行,行42字。额题与碑文均由左向右书写。记碑额篆书“大唐三藏圣教序记”28字;碑文楷书20行,行40字。额题与碑文均由右向左书写。碑冠下部刻有佛、菩萨和四天王像,碑底刻有飞天舞乐图,碑两侧为富于变化的阴刻蔓草图案花纹。此碑为褚遂良晚年之杰作,甚为世人重视。

 

 [智首法师高德颂碑] 唐显庆元年(公元656)大将军张士贵立。1982年于弘福寺(位于唐修德坊西北隅,唐太宗为穆太后追福立,玄奘自西域归,即在此译经)出土,现存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此碑螭首方座,碑身高235.5厘米、宽107厘米、厚285厘米。碑额为太子中允裴宣极篆书“大唐弘福寺故上座首律师高德颂”14字。碑文楷书33行,行43字,许敬宗撰,郭广敬书,记智首法师的身世和德行。碑侧在两排联珠纹中间,有多方连续云纹,形成游龙效果,为北朝碑刻的纹饰风格,故疑为旧碑磨后重刻。此碑造型精美,书法妍妙,保存完好,为初唐碑刻之珍品。[裴炎故妻刘氏墓志]唐显庆五年(公元660)刻。 1984年西安市文物园林管理局文物处在雁塔区裴家孔村征集,现存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此墓志正方形,志盖厚105厘米、底边宽415厘米,盖面篆书“大唐裴炎故妻刘氏铭”,四刹刻四神。志石边长41.5厘米、厚95厘米,四侧饰十二生肖。志文楷书22行,行22字。

 

  [冯师训碑]  唐武周长寿三年(公元694)刻。1984年高陵县梁村出土,现存高陵县文化馆。此碑螭首方趺,通高289厘米、下宽97厘米、厚27厘米。碑额篆书“唐故左武威卫将军张掖郡公冯府君碑”,碑文楷隶相间,39行,行80字,碑侧饰以缠枝宝相花纹。冯敦直撰文。此碑用笔方劲,楷中间隶,可见变态书体遗风。冯师训为高宗、武则天时的将军,《旧唐书》、《新唐书》均无传,此碑可补正史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