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节

西安地区民间社会交际礼节呈现从复杂到简化的过程。《高陵县志》记载:“旧时,县人社会交往主要在家族、亲属及邻里范围内进行。清末以前,人与人的关系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尊卑长幼,男女之间,界限分明,礼度森严。其时,尊卑相见,须行大礼;长幼相会,定得请安;男子远归,须先见高堂;媳妇省亲,须跪拜公婆;一般人遇面,须作揖问候。民国以来,跪拜礼逐渐被鞠躬、握手礼代替。”《户县志》载:“民国十年(1921年)前,民间晚辈见长辈,或故友相见,要行拱手礼,对方以礼相还;学生、学徒拜先生、师傅要磕头。见陌生人问路或请教要行礼,视年龄称之,忌‘白搭话’。筵席以横木为上,长者坐上席,席间要给上席敬酒,互相劝酒,以示礼貌。新中国成立后,磕头、拱手等礼节渐除,一般行握手礼,也有鞠躬的;农村见面时,常问吃喝,问好。”清末民国年间最常见的礼节是打拱作揖。打拱时两手合抱在胸以示敬意,多左手在外右手在内。若家有凶丧,则右手在外,左手在内。打拱时两手合抱弯腰施礼为作揖,对老者尊者施长揖;双手起拱摇动不弯腰为高揖,多为平辈或年龄地位相近者互表友好之意。旧时的大礼谓跪拜,有顿首、空首、稽首、振顿、吉拜、出拜、褒拜、肃拜等多种,多为祭祀或面见尊贵者时的礼节,民间经常使用的跪拜礼仪较为简单。这些跪拜的礼节以额头叩地时间长短,及叩拜次数的多少表示尊敬及虔诚的程度,多为达官贵人、绅士文人间的交往礼节。旧时的礼节保留至今的是鞠躬,行礼时两脚并拢,两手下垂于大腿两侧,低头弯腰以示敬意。一些人去寺庙上香时仍会双膝跪地叩拜,但对父母尊者的日常跪拜礼已经废止。有客人来访时,主人会热情迎接问候。特别是农村红白喜事、盖房上梁亲友登门时,主人家多会派人在院外等候。见客到则通知主家老远相迎,接过亲友的篮子礼品说一番感谢话。尤其是妇女们,往往会拉着亲友的手一边说话一边进院入屋。到别人家作客也有诸多礼节。若门闭时要轻声叩门等候主人应声。门敞开时也不能径直入内,要轻声呼唤等主人应声允诺后方可进入。在别人家落坐时不能蹲椅、叉开双腿,要注意坐势的端正。有老人在场时要问候,对主人家的小孩要表示喜爱。若吃饭坐席时要谦让老人、尊者入上席。不能未经主人允许四处乱转,更不能翻动主家的物品有引起主人反感的举动。晚辈若出远门时,多会到长辈处辞行话别。朋客来访第一天往往会备菜执酒聚会,谓之“接风”、“洗尘”。朋客若离家时也会摆宴席喝酒送行,有时主人会送出三里五里甚至十里地以示情深意切不忍相别。旧时折柳话别的习俗虽不复存,但主人送客上路的风习至今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