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区民国年间少有大医院,城市或县镇仅有私人诊所,多为中医治疗,人们将医生尊称为“先生”。这些中医诊所有的挂牌有的不挂牌,医生多在家中为上门病人诊脉开处方。医生的医术多为祖传,如眼科、接骨科、小儿科、创伤科等等,他们在社区内有一定名气,病人根据自己的需要上门求诊。在中药店里替病人诊病开方的称为“坐堂医生”,收费很少或不收诊疗费。但要求病人在这家药店抓药,诊费由药店支付。药店靠坐堂先生多卖药,坐堂先生也可接待更多的病人,相互补益,也为病人提供了诸多便利。走村转乡的医生被称为“江湖郎中”、“游医”,他们多携带常用的简单草药,也用针灸、拔火罐和民间单方、秘方治病。其中有些是能说会道善察言观色的行骗者,但也有医术高明者,往往花很少的钱简单的几味药就治愈了常见病。因此县镇每逢上集有会时,多能见到背箱、背褡裢摆地摊的流动医生。旧时民间还有专门治疗脚病的艺人,人称“修脚匠”,或是澡堂的堂倌或是理发匠。他们备有各式小刀之类器具和一两样止血消炎的药品,能治疗鸡眼、刺头肉、干疔、硬茧、嵌甲等常见病。但此行业被视为贱业,属三教九流的下等,不受人们的尊重。游医中还有专挑牙虫的一类人,多用白色柳花冒充牙虫诱骗牙痛病人上当。乡村中接生婴儿的称做“接生婆”,多是有经验的中老年妇女。其中挂牌专门接生的很少,一般人接生,多是请在方圆一带有名气的“接生婆”。谁家孕妇临产,便上门去接,有的给接生婆少许钱,有的送红布、点心、鸡蛋等实物酬谢,接生婆并没有固定的收费标准。旧时的接生婆不懂太多的消毒知识,剪脐带的剪刀和扎脐带的棉线多不消毒,因而婴儿得“四六风”(破伤风)死亡的很多。若遇难产时,产妇往往也会丧命。20世纪50年代后,西安地区孕妇多在医院生孩子,政府也在乡间培训接生员,开始备有简单的消毒器具,实行新法接生,婴儿成活率大大提高。民间百姓特别是乡村农民,多会用随手可得的草药和简单器具治病。如感冒风寒时,用生姜、葱白熬水,加红糖热服,躺床上捂被子发汗,往往会使感冒减轻或治愈。当人畜创伤流血时,乡民会用锅底灰压在伤口上止血。锅底灰是烧柴草附着锅底上的一层炭黑粒,中药名为“百草霜”,有一定的治疗效用。当病人头痛、关节疼痛或腹痛、腹泻时,民间常用拔火罐治疗,这种方法至今医院还在使用。夏季天热人若中暑、腹痛、吐泻时,民间常用刮痧去治疗。所用器具铜板、瓷片很容易寻找,在背部、颈后两侧或手脚两侧及臂弯、膝弯处刮出红色血斑后,病人会有疼痛减轻的舒适感,这种医疗方法至今民间仍在使用。旧时小儿或成人久病不愈时,家人往往会上“八仙庵”、“药王庙”求签打卦,祈求“神药”治病。乡村民间还俗信小儿是受惊撞失了魂,天黑时会上香焚黄裱举行仪式,口喊小儿的名字,另一位家人说“回来了、回来了”,俗称“叫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类习俗逐渐减少。民间还有许多卫生保健习俗,如春节前腊月二十三日扫房子清灰尘,阴历五月端午在屋角床下撒石灰、喷雄黄水驱毒虫,六月六晒被子晾衣服,夏天喝绿豆水、菊花茶解暑等等。民间流传的保健医疗谚语也很多,如“干干净净,吃了没病”,“勤洗头脚,胜似吃药”,“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吃少”,“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等等。从生活实践中人们还总结预防疾病的诸多“养生歌”、“长寿歌”、“食疗歌”等。食用禁忌歌说的便是食品搭配上的忌讳,如:“羊肉西瓜香蕉芋,鸡蛋黄糖甘草鱼,黄瓜花生豆腐蜜,绿豆狗肉螃蟹柿,芥末兔肉勿同食”。西安城市和周边县城的居民从七八十年代开始形成晨练的风气。每日清晨人们会在城河边、广场上、绿草地或公园里练太极拳、练气功、做体操、跑步、跳舞、扭秧歌等。这已成为城镇居民特别是离退休人员的主要健身活动,各公园场地届时也免费供市民健身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