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区的民间服饰习俗从地域空间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具体类别又可分为衣帽鞋袜穿着习俗、洗涤存放习俗、外表装饰习俗等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段,服饰习俗既有传承的稳定性,又有受多方影响的革新变异性,且呈现出由简单到繁杂、由实用到美观的多样化趋势。西安作为内陆地区,遵行儒家文化传统,受该地气候、物产、技术工艺、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影响,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农村的服饰比较传统,城市的服饰习俗与上海、北京、广州等大都市相比,革新变化的节奏也较为缓慢。上衣下裤两截装,是西安地区最基本的服装样式。在农村,这类中式衫袄和大裆裤子多是农家女人自裁自制的,不仅布料用土布机织就,连织布线也是用手摇车捻纺而成。衣料颜色主要是白、灰、黑、蓝等几种,故有“冬天青,夏天白,春秋二季一碇墨”的谚语。为了省钱或由于就近没有染房,土织白布多是用黑豆水、石榴皮、槐籽等煮水染布,并埋进污水涝池淤泥中上色。在20世纪50~60年代,有些农家买“膏子”(一种低价的染料)煮成水染土布。从70~80年代后,农村用土法染布才逐渐消失。男子穿直领斜襟长袍是清朝的流行服装,但外面要套马褂,民国后长袍才单独穿用。1949年以前,长袍马褂是商人、绅士、社会体面人士身份的标志,普通劳动者多穿方便干活的短衣裤。有些家境较好的劳动者虽有长袍马褂,也只在婚丧嫁娶过年节的庆典场合穿着。有的穷人买不起长袍马褂,便借人家的在礼仪场合应付宾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再穿长袍马褂。清末和民国时期,妇女讲究穿旗袍。旗袍本为满族服装,辛亥革命后汉族妇女也开始穿用,尤其是城市妇女流行较普遍。但旗袍从满族人的宽松直线逐渐变为紧贴腰身,突出胸、腰、臀各部位的曲线起伏,显出女性的身材柔美,几乎成了城市妇女普及性的服装。1949年后,旗袍被新的服装如列宁服、对襟衫等所替代。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城市中的妇女有少部分人又开始穿着旗袍。但穿旗袍的女性多为宾馆、饭店、娱乐场所的门迎、服务小姐等,在大街上穿旗袍的女性是极少数的。旧时城市平民和农村妇女常见的衣着是大襟衫子。短式斜襟,从领口起斜钉一溜布疙瘩盘花纽扣,多为右侧开衽口,下襟两侧开小衩,其长可达腰臀部或及膝盖,高领,大袖。有的在领口、前襟、下摆或袖口等部位镶缝带色的布边或绣花边,叫“镶边”。有的只镶一条圆棱的花边叫“滚边”,既为美观,又使衣服结实耐穿。而与短上衣相配的多为宽大腰口的大裆裤,裤腰在人身腰部折挽,用布带扎紧,行动便捷,透气性好。男子的短衣上装大多是对襟式的,俗名叫对襟褂子。多为白、黑、蓝色。这种短衣多为直线型,长及臀部,两侧开小衩,直领,前面钉一排布疙瘩扭扣。这种对襟短衣装上棉花冬季是棉袄,有面有里两层没棉花的叫夹袄,在春秋穿,夏天则是单层布衫。20世纪80年代后,乡村的农民只有个别老人还穿这种褂子。当夏天气温高时,城乡的劳动者都会穿没有袖子没领子的上衣小褂,称作“背心”。背心装棉花可为棉背心,冬季防寒。从20世纪20年代起,城市又兴起穿长袄大翻领西式大衣,乡镇的教师、官员、绅士也有穿大衣的,俗称“大氅”,是当时时髦阔气的衣着。50年代以后兴起短达膝盖的短大衣,讲究的人在长大衣短大衣的领子上镶毛皮、毛绒,是冬季最普遍的衣服。辛亥革命后,在西安城镇流行“中山装”,传说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倡导的男性着装。中山装长及臀部,对襟镶五颗钮扣,翻折式小立领,上下有对称的四个带盖的口袋,显得规矩、严肃。一般用机制布面料,有的人穿黑色或蓝色毛呢,更显得阔气富贵。中山装一直流行到七八十年代,在中山装基础上稍有变化的学生服、制服、军便服等样式也一直流行到七八十年代。但城市中一部分知识分子、绅士、公务人员等也流行穿西服,敞领、前胸有单排扣或双排扣,背后开衩。正规场合多穿衬衣打领带。民国时期,西安市仅有少数有身份的男性穿西服。1949年后,穿西服的人仍然较少。改革开放后,城乡男子多穿西服,西服成了普遍流行的衣着。清代到民国时期,西安城乡妇女都穿“百褶裙”,农村女性结婚时的标准服饰也有一件锈花镶边的红裙子。1949年后,女性的裙子样式逐渐丰富,城市有“布拉吉”(即连衣裙)、吊带裙、西装裙等多种样式。而农村妇女则少有人穿裙子,流行的传统绣花裙已少有人穿用。改革开放后,受城市影响,农村女性才又开始穿裙子,但已不是传统式样,而是城市流行的各类喇叭裙、直筒裙、鱼尾裙等等。西安地区的儿童服装除短上衣、露裆裤(多为1岁内幼儿穿用以方便大小便)外,农村人大多给孩子戴裹肚,穿绣有蜈蚣、蝎子、壁虎、蟾蜍、蜘蛛5种动物纹图的“五毒背心”。其用意在于“以毒攻毒”,有毒虫王在身护围,想侵害儿童的小毒虫应该畏惧而退却。婴幼儿还常用“围嘴”挂儿童前胸,防奶饭涎水污衣,吊带一解可随手清洗,很是方便。在冬季或多风的时候,孩子出门常会披上“斗篷”。斗篷多尖顶,无领无袖,披在身上,颈下系带,穿脱都很方便,两襟子交叠将孩子抱在怀里也很暖和。西安地区的帽子多为北方流行样式,有用6块形似西瓜皮的面料拼接而成的“瓜皮帽”,有宽沿深筒多用毛呢制成的“礼帽”,有御寒可护前额、双耳和后颈的“风帽”,有上圆下方多用皮毛或栽绒缝制的“火车头帽”,有用毛线编制长筒形只露眼睛和鼻孔的“猴儿帽”,有专为儿童戴的上部形似老虎的“虎头帽”,有专为中老年妇女戴的撮口软沿的“老婆帽”,还有1寸多宽装饰用的仕宦人家妇女戴的“额带”子等。农村妇女一年四季总爱头上戴一块手巾,被誉为“关中十大怪”中的“帕帕头上戴”。20世纪50年代开始,农村女性普遍扎方头巾,俗称“围巾”。年轻人扎红、绿等艳色,中老年扎黑灰深蓝色。秋冬季节对角折叠,包头和耳项,脖下扎结,实用又方便。而农村男子尤其是中老年人无戴帽习惯,其中一部分人头上扎一条白羊肚毛巾,将毛巾结子打在脑后,防热防冷还可以随手取下擦汗。西安地区的鞋袜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多为手工缝制。清代时男子流行穿“厚底鞋”,30年代以前有形似牛鼻的“牛鼻梁鞋”。20年代左右妇女未放足之前穿所谓“三寸金莲”的绣花鞋,尖头后弓厚底子,鞋面上绣花卉图案。最为流行的是布帮圆口鞋,男鞋无带,女鞋中部钉布带可套脚面,既牢稳又起装饰作用。而成年男子多穿布帮方口鞋,鞋帮较深,护住了脚背,行走时不易脱落。50年代后,鞋的样类多了起来,从材料讲有布鞋、皮鞋、麻鞋、草鞋、塑料鞋、木底鞋、胶鞋等等。在不同时期又风行尖头的“火箭鞋”,弹性好的“回力”运动鞋,军用大头皮鞋如“巡洋舰”,各类品牌的旅游鞋、网眼鞋、休闲鞋、拖鞋等等。20世纪20年代前,城乡多穿布袜子,有单、夹、棉之分。其后流行机织线袜,人称“洋袜子”。50年代之后,袜子样式和材料丰富起来,不同时期曾流行尼龙袜、玻璃丝袜、弹力袜、真丝袜、纯棉袜、套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