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

    20世纪50年代以前,西安城市尤其是周边农村道路质量差,交通工具落后,居民出行和进行货物运输很不方便。此时,由于全省乃至全国的交通行旅与交通运输都不发达,因而产生了与此关联的诸多民间习俗。乡村中流行独轮车,也叫“鸡公车”、“狗脊梁车”。用硬木制成,长约5市尺左右,高约2市尺,独轮直经约3市尺。车面上有突出的空腔脊梁,半个车轮嵌在空木腔内转动。可载重物100公斤左右,也可两边坐人。独轮车一轮着地,全靠推车人把握两根木把控制平衡,若掌握不好重心便会歪倒。城市或乡村中运输笨重货物主要靠骡马大车。大车除少量铁构件外,全用硬木制作。前辕至后辕长约14市尺,箱长3.95市尺左右,由918辐组成,分单套、双套、三套三种。大车可坐56人,拉货1 吨左右。车轮上包有铁套,有1寸多长的铁钉加固。大车多由马、骡驾驶,多至三匹的便为三套车。赶车的人称为“车把式”,多为驾驭牲口有经验者。此类大车是承担中长途货运的,从长安终南山或商洛、丹凤等地向西安往返运木料、山货、砖瓦等重物或大宗物件时,必要用骡马大车。因骡马大车常年不间断运输,故西安地区多有马车店,专门接待赶大车的。店内有马槽、大缸等喂牲口的设施,也有店家专人看管照料大车上的货物。由于大车昂贵,普通农家只有小推车。50年代后期出现了架子车。全木制、两个胶皮轮,长约5市尺,高约2市尺,可拉人也可拉重物。农村6090年代几乎家家都有架子车。拉土拉粪、拉庄稼靠架子车,赶集回娘家也用架子车。即便是20世纪后期,多有拖拉机和农用汽车的村落里,仍然随处可见人们使用人力或畜力架子车。西安城内清末民国初还使用轿子。主要有官员使用的“官轿”,结婚办喜事迎娶新娘的花轿,一般商人绅士坐的平轿等。民国后轿子逐渐退出生活,而开始流行人力黄包车,车厢为坐椅形,可乘坐2人,上有遮阳棚,由车夫在前持车把挽拉行进,拉人也兼拉货物。20世纪50年代后西安还出现了三轮车,车上装圈形坐位,可乘坐2人,也可拉货,上有遮阳棚,由脚踏车轮前行,速度比人力车要快。60年代后西安城内公共汽车线路增加,无轨电车出现,公共交通成为城内出行的重要工具。但从50年代至90年代,自行车始终是西安城乡普遍居民的交通工具。农村一些小商贩或流动匠人,也多骑自行车。城中送牛奶送报纸送信的等,也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