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县镇商业

西安地区的商业贸易活动从古至今一直是兴盛发达的。古时西安曾是十三王朝首都,特别是作为横连亚欧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和中心贸易城市,使西安(古称长安、西京)还成为当时世界上城域最大(汉长安城就已达36平方公里,是当时罗马城的三倍)、人口最多、商业交易规模最为宏大的都市。宋代以后至明清时期,西安虽不是全国首都,却仍是中国东西接合部的最大中心城市,也是西北地区商业交易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外地客商在西安设立的商务会馆就有近二十处,诸如湖广会馆、山西会馆、三晋会馆、中州会馆、安徽会馆、山东会馆、江苏会馆、全浙会馆、江西会馆、绍兴会馆、甘肃会馆、福建会馆、两广会馆等。西安不仅是明清时期设立商务会馆比较集中的城市之一,西安的商人也在北京、扬州、成都、重庆、汉口等大城市设立会馆,据统计秦商在四川建立的会馆就多达93个。由此可见西安商业贸易活动的活跃和商业地位的重要,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西安地区不只是西安市内,周边县城也多有店铺,且周边的集镇上也集中了各商业店铺和手工作坊。如临潼县在民国时期有私营商号栈铺265家,多集中在17个镇上,县城的商业贸易还不如新丰、零口、田市、阎良、雨金镇交易量大。旧时西安的商店有起字号的习俗,一些著名的老字号在全省乃至外省都有名气。如卖绸缎的“老久章”,卖金银首饰的“老凤祥”,老药店“藻露堂”,老饭店“清雅斋”、“天锡楼”、“一间楼”,“西安饭庄”、“同盛祥”、“老孙家牛羊肉泡”,老照像馆“大芳”等等。近年来随着西安商业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老字号老店铺又纷纷恢复出现。在城市的闹市大街甚至人少的背街上,都能看到百年老店、祖传经营之类的老字号饭馆或商铺。且多有鲁迅、郭沫若、梅兰芳等文化名人题写的店名或题字。旧时西安的店铺多在门首悬挂招幌,有在木牌、墙壁、布帘上写字的文字招幌,有以所售商品为模型的形象招幌,还有挂所卖货品样本的实物招幌,也有约定俗成以象征物代表某类经营的象征招幌,如理发店门前的三色斜条纹玻璃转动圆柱、颜料店门前的彩色木棍等等。有些店铺、饭馆、澡堂、药房等,还专门请人撰写切合自身经营的对联,以起到招徕顾客的作用。西安旧时商业从业者皆有分工和相应的角色身份。出资人称东家、财东、老板;领取东家资金进行经营的负责人称掌柜,并有大掌柜和二、三掌柜的分工;有一定经营技能的人称把式,会计称管帐先生或账房;学徒的叫相公,多加姓称王相、李相等;把式和学徒则统称为伙计。各店家商号多有自订的约规,如学徒进店要有保人,在店期间天灾人祸自己负责,若有偷盗行为立即开除等等。西安商家在经营中讲究“明、准、活、快”四个字。即对市场行情要心中有数情况明;对买卖货物的时机要把得准;要随行就市机动灵活,行情涨便及时进货,行情跌就及时卖出;动作要快,求得进货快、销货快、资金周转快,以获取最大利润。为达此目的,各商家特别注重社会交际,过年会给顾客送贺卡,甚至办宴席酬劳常年客户。顾客进门多会礼迎上茶敬烟,热情介绍商品,处处注意让顾客满意。有些饭店在上菜之前还会上样菜样汤,试探客人的口味喜好。顾客临走时,伙计多会送到店门口,并说“走好”、“下次再来”、“谢谢您的光顾”之类的话语。当然,民间有“无奸不商”的说法,商人投机耍滑、坑骗顾客、少尺短称、掺杂使假、哄抬物价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卖布的,拉紧布量尺,最后还让几寸,看似有让头,实则不够尺寸。卖粮食的大斗进、小斗出。卖酒的则在酒中掺水,各种手法使买家防不胜防,故“东京到西京,南京到北京,买家不如卖家精”的说法广为流行。为了保护商业机密,西安商界还流行行话、隐语。如当铺称一为“道子”,二为“眼镜”,三为“炉腿”,四为“叉子’,五为“一挝”,六为“羊角”,七为“攝子”,八为“扒勺”,九为“钩子”,十为“拳头”。当与当户议价时,当户嫌价低要走,掌柜的便出面。店员说“羊角”,掌柜便知是六元,说“攝子”,店员便知道掌柜已应允可再加一元以争取成交。西安西羊市庙后街大皮院一带是回民集中居住区,有许多回坊店铺颇有特色。回坊店多有清真标志牌,或书写“清真”字样。清真饭馆的墙上多贴克尔白图,或悬挂阿拉伯文的对联。清真饭店的服务员多用男性,客人进门高声吆喝迎接,此习俗至今流传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