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经济

西安的周至、户县、临潼、蓝田、长安延伸到秦岭的山区,山村特有的经济生产活动形成了多样类的民俗活动。包括自然采集业的习俗,森林养护伐采运输习俗、狩猎习俗等。由于山高林深野兽出没进山人多有凶险或不测,因而在山区生活和作务的人有着繁多的禁忌和讲究。这些民俗风习其中有迷信的成分,但诸如防火、防过度捕杀野兽飞禽等俗习,是有益于保护生态平衡的。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各类野兽的减少,山区狩猎习俗已逐渐消失了。90年代之后开始禁伐林木,与之相关的祭山、砍伐等习俗也随之淡出日常生活。旧时的天然采集现多改为人工栽培,如木耳、香菇、药材等等。林区的果木树大量发展,如核桃、柿子、板栗、山楂等等。但地域特有的相关习俗已很少见,多是大众流行模式下的工具、技术和工艺规则,独有的特色习俗难以形成了。秦岭山区旧时采集业品类繁多,如黑木耳、蘑菇、猴头菌、党参、天麻、黄芪、甘草、五味子等等。这些山货药材多交易到西安的市场进而流通四方。民间俗语说“要得家中有,采药不丢手”,“要想把福享,药筐不离膀”。旧时一些山民晾晒或加工药材时,忌讳猫狗猪踩踏药材或进入场地。俗信家畜有秽气,会使药材不灵验,失去药效。利用山区的林木草藤等原料,山民们编扎笤帚、簸箕、箩筐、草鞋、竹凳等日用生活器具。终南山烧木炭的历史可从唐白居易的《卖炭翁》知其久远。西安通往南山的丈八沟是人工开挖的宽一丈深八尺的水渠,主要作用即是从南山向西安船运木炭、木柴、山货等物品。山区林木灌丛多,旧时山民上山进林不用火柴(俗称洋火)而用火镰打火石取火。林区群众不“烧荒”、“烧肥”,而将青草落叶堆放,上抹稀泥“沤肥”。进山林后山民多说“忌语”,如把火叫“亮亮子”,烟叫“云云子”,烧火叫“点亮”,斧头叫“开山子”,砍树叫“放树”等。伐木时倒树要喊“顺山倒”、“逆风跑”,其意思是树要顺着方向倒下,提醒附近的人免被树杆砸伤。旧时黑水河上“厢客”赶厢运木料颇有特色。首先要立据,同山主订约据,取得某一片山林的采伐权,叫“写山”。第二步是砍伐打印,将伐下的木料集中在河滩上,中小木料在下,大木料置上叫“铺鱼板”。之后在木料上打印记,以防与他人的木料混淆。第三步是支流运转,以树捎结捆支流上聚水,待水量大时开口放水冲走木料。第四步是干流厢运,厢工们乘坐木伐,手持铁挽,随时调拨木料流向,以避免木料陷于深渊中。第五步是峪口认木,各家木料借春水起运,农历四月前后出峪,凭印记认捞。最后将各家木料上岸归场。每当木料出峪时,黑水河峪口的龙王庙就演大戏,往往演十天半月,以酬谢山神水神各方神灵护佑赶厢平安顺利。由于赶厢动用人力多、周期长(花二至三年时间)、费用大,只有富商才能经营。20世纪60年代以前,秦岭山区的一些乡民有狩猎的传统,主要猎物是山鸡、野兔、鹿、獐子、狼、狐狸、野猪等。主要工具是土火枪打,下套子捕,或放置有毒药的饵料毒死野兽。山民们熟悉山林的路道,也多熟悉野兽的性情,往往凭声音、气味、蹄印、粪便等迹象判断兽物的行动采取措施。山民狩猎的日子忌讳逢七,如初七、十七、二十七一般不进山。也忌讳将打猎的方向和地点告诉别人。出发前猎人都上香叩拜山神保佑,途中神庙也必叩拜不能随便通过。打猎过程中忌吵闹乱喊、唱歌、大声说话。有的猎手在猎枪不发火时,便疑惑是邪物魇制,会向枪口撒一泡尿,俗信人的秽物能破邪,猎枪便会正常发挥作用。猎人进山狩猎多会带狗当助手。若打野猪之类的大兽时,则需五六人甚至上十人分工守点合作。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伐木、炸山、开荒等原因,浅山区已很难见到野兽。90年代后加大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和执法力度,山区的野生动物逐渐多了起来。一些地方的野猪还三五成群到田间村头,偷吃庄稼破坏瓜菜果木,给山民造成经济上的损失。由于全社会的重视和山民的保护,西安所属秦岭山区内的珍稀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羚羊、大鲵等数量和种群有所上升,非法捕猎的现象已日见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