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的直道与驰道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车涂异轨”,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全,均修建城防巨堑、关塞亭障,严重阻碍政治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秦始皇实现全国统一之后,修建了由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道路,四通八达,不仅修建了直道,而且还修了驰道。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重山埋谷,直通之。”司马迁随汉武帝北巡时路经秦直道,他说:“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见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直道的兴建,是始皇帝下令的,而监修这条路的是镇守长城沿线的将军蒙恬。另外这条路是由首都咸阳和林光宫直抵北部边境城镇云阳和九原的一条军事性质的道路,因此需修建成一条便近的道路,以直为至上要求,这样才能缩短行程,节省时间,所以需“堑山堙谷”,无法寻河流绕道而行。

对秦直道,学人多有研究和考察,史念海先生对直道遗迹的一些现状和途经路线有深入的研究,认为秦直道起由秦林光宫,沿子午岭主脉北行,经旬邑县石门关,黄陵县艾蒿店,陕、甘两省交界处的五里墩,至黄陵县兴隆关(沮源关)后,沿子午岭主脉西侧的甘肃省华池县东,至铁角城、张家崾岘,又直北经陕西省定边县东南,复折东北方向达内蒙古乌审旗红庆河、东胜县西、昭君坟东,至内蒙古包头市西,即秦九原郡治所九原县。这个结论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给秦直道沿途所经路线画的一个比较详尽的线路图。

后来一些研究直道的人,对史先生提出的直道北段的道路走向提出质疑,认为直道到达黄陵县兴隆关以后则向东,然后向北,经过榆林后再到达内蒙古包头。尽管直道在陕北的道路如何走有分歧,但绝对不影响直道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直道南北约700公里左右,南起秦林光宫,其遗址在今淳化县的梁武帝村,它既是行宫别墅,供皇帝避暑时用,又可以说是北方防御匈奴的指挥部,由这里急行军,快马加鞭,三天三夜即可以直至阴山脚下,抗击匈奴南犯。皇帝可由此线北巡边疆,来回便捷、省时。据现在勘察情况看,直道在修建时充分利用了各种有利地形,以尽可能取直。

驰道的修建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地位也非常重要。秦统一六国后,面临六国旧贵族势力的反抗,兴修驰道乃是巩固中央集权的一项措施。驰道经过六国的一些旧都就是为了能够及时的运兵以镇压旧势力的反抗和中央政令的传达。楚国先后都于郢和寿春,从咸阳出武关的驰道可以通达郢,寿春又是彭城至衡山的驰道经过的地方。太行山东麓的驰道可以到达赵都邯郸和燕都蓟。秦始皇利用驰道巡视过许多地方,统一六国之前有三次到关东去,一次至洛阳,一次到邯郸,一次到陈(今河南淮阳)。统一六国后,五次出巡,第一次先到陇西、北地,后又到关东四次。由此可见道路在保卫政权、国家等方面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驰道就是驰骋车马的宽广的道路。路中央供皇帝通行,列树标明,两旁任人行走。据《汉书·贾山传》云:“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充分反映出驰道的雄伟和宽阔气势。这些驰道都是以咸阳为出发点,伸向四方,是我国古代伟大工程之一。它对于全国政令的通达,抵御落后部族对内地的侵扰,加强各地文化的交流,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时从秦都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如下:

第一,从咸阳顺渭河东行,出函谷关到关东。这条道路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这条道路的往来就更加频繁。其在关中的大体路线为咸阳、霸上、豁口、斜口、零口、潼关等,这条道路就是要“东穷燕齐,南极吴楚”在诸侯争霸和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起着重要作用。汉以后与东方和东南的联系基本上使用这条道路。

第二,由咸阳向西行,这条道路叫“回中道”,因途中建有回中宫得名,其回程部分从陇山道而返关中。这条驰道当是从咸阳出发,沿泾水,过今淳化县向北到甘肃省的宁县、合水、庆阳,然后向西南方向折至今渭源、陇西、天水,再东北通过陇山,沿洮河经今陇县、千阳、凤翔向东至咸阳。秦始皇第一次出巡,就是沿着这条路行进的。

第三,从长安向东南,经商洛,出武关,到湖北。因途经蓝田谷和武关,所以称做蓝武道或武关道。在对楚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刘邦当年进入关中就是走的此道。

第四,由咸阳向东北,经栎阳、大荔,渡蒲津,到太原。秦晋间的交通,在周秦时期并不在河南的崤函附近,而是在渭河以北及涑水流域。这可从秦晋或秦魏两国间发生战争所涉及的地区得到证明。这条道路在秦与晋、秦与魏的争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五,由咸阳到西南,通过子午道、陈仓道等到达巴蜀。秦在通向南及西南的交通要道口上均设有县,如杜县、盩厔县、鄠县、郿县、陈仓县等。史念海先生在《汉中历史地理》一文中认为:秦国在秦岭上修筑的栈道,至少有两条。刘邦破秦之后,受项羽封号,称汉王,王南郑各地,汉王之国,是由杜县南行。杜县在现在的长安区境。这分明是后来所称的子午道。后来由南郑北归,却是别由故道。故道是秦汉时的县名,故址在现在凤县附近。县名以故道相称,分明是以前的旧道。由这条路北行,就到了秦岭之北的陈仓。

子午道在长安城南,是当时长安通往陕南和四川的重要道路之一。鸿门宴后,刘邦被项羽逼迫去汉中南郑就是走的这条道。褒斜栈道在长安西南部,是长安与汉中、四川交通的又一条重要道路。前面所谈的子午道西南部路段,与褒斜楼道南段合而为一。褒斜栈道南起汉中西北的褒城石门,沿褒河上溯,经红岩洞,至太白县五里坡进入斜水,再顺斜水而下,至眉县西南斜峪关为止,经今汉中、太白和眉县,总长约250余公里。秦始皇修建的驰道后来成为中国古代道路的基础。

资料来源:《西安地方志》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