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杨坚与开皇之治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成为众多封建盛世的中心。如著名的成康之治、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除此之外,其实还有其他一些有影响力的封建盛世。

隋文帝是一个大有作为的皇帝,他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到隋统一前近300年的分割割据状态,实现了自秦汉以来中国的又一次统一,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出现了“开皇之治”的大好局面。

隋王朝建立以后,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确立三省六部制。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掌握政权的是五省,即内侍省、秘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和尚书省。内侍省、秘书省在国家政务中不起重要作用,内侍省是宫廷的宦官机构,管理宫中事务。秘书省掌管书籍历法,事务较少。起作用的是其他三省,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都是最高政务机构。内史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这就是后来被唐朝继承的三省制。尚书省下设吏、民、礼、兵、刑、工六部。每部设尚书,总管本部政务。具体办事机构就是这六部: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调动;民部,掌管全国的土地、户籍以及赋税、财政收支;礼部,掌管祭祀、礼仪和对外交往;兵部,掌管全国武官的选拔和兵籍、军械等;刑部,掌管全国的刑律、断狱;工部,掌管各种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刚开始,六部叫做六曹,即六个办事机构,六部的长官为尚书,六部的设置成为后代封建国家中央政权的固定制度。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组织严密,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唐及以后历代王朝影响都十分巨大。隋文帝建立的这一整套规模庞大、组织完备的官僚机构,表明封建制度已发展到成熟阶段。自隋定制,一直沿袭到清朝。

其次,简化地方官制。南北朝以后,由于郡县设置过繁过多,形成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于是隋王朝废除郡一级政府,改为州、县二级制。州设刺史,县设县令。大大节省了政府的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为了更好地行使权力、控制地方,杨坚下令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免。官吏的任用权一概由吏部掌握,每年都要由吏部进行考核,以决定奖惩、升降。后来,又实行三年任期制。隋文帝简化了地方行政机构,废九品官人法,初创科举制。命令各州每年推选三个文章华美、有才能的人,到中央受官。隋文帝又下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要由有德有才的举人担当。这种选拔政府官员的制度,使各个阶层有才华的人都有机会为政府效力。隋文帝开创建立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留存长达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期才废除。

第三,修订开皇律。《开皇律》将原来的宫刑(破坏生殖器)、车裂(五马分尸)、枭首(砍下头悬挂在旗杆上示众)等残酷刑法予以废除。规定一概不用灭族刑。减去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罪千余条,保留了律令五百条。

第四,兴建大兴城。隋朝开国之初,都城仍在长安旧城,但因久经战乱,残破不堪。而且宫室形制狭小,不能适应新建的统一国家都城需要。加之几百年来城市污水沉淀,饮水供应也成问题。因此,隋文帝放弃龙首原以北的故长安城,于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东南选择新址。582年1月,命宇文恺负责设计建造新城——大兴城,翌年三月竣工。大兴城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增大了立体空间,显得更加雄伟壮观。大兴城的平面布局整齐划一,形制为长方形。全城由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完全采用东西对称布局。外郭城面积约占全城总面积的88.8%,居民住宅区的大幅度扩大是大兴城建筑总体设计的一大特点。大兴城是当时世界最为巨大的城市,粟特、拜占庭和阿拉伯文献上称之为胡姆丹。在此之前,从秦汉一直到南北朝,都城之中的城市格局,没有章法,没有布局,皇宫、官署、民居,交错相处,十分杂乱。至大兴城之后,都城的均衡对称格局开始形成,街道整齐划一,南北交错,东西对称,大街小巷,井井有条。皇宫、皇城、民居三个部分相对分开,界线分明,既安全,又实用。大兴城的修建不仅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规划高超水平的标志,也是当时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

隋文帝一系列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改革措施,大量地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开支,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开皇十七年,户口滋盛,仓库无不盈积。所有赉给,不逾经费,京司帑屋既充,积于廊庑之下。

隋文帝节俭爱民,他小时候生长于寺庙之中,素衣素食,生活节俭,这使他养成了崇尚节俭的性格。他贵为天子,但却食不重肉,不用金玉饰品,宫中的妃妾不作美饰,很是节俭。他深知节俭的重要性,教育太子要节俭,说国家没有因为奢侈腐化而能长治久安的。他还提倡官员节俭。因为节俭,剥削较少,民众能够安居乐业,户口和财产剧增,又加上其他一些促进生产的措施,在很短的时间内,百业兴旺,经济繁荣景象由此而生。

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史称“开皇之治”。

资料来源:《西安地方志》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