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约836~910),字端己。京兆郡杜陵县(今西安市长安区)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韦庄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早年屡试不第。乾宁元年(894)再试时进士及第,出任校书郎,开始施展他在仕途和文学上的才华。
韦庄的仕宦之路是从唐王朝起步,唐朝灭亡后入蜀为官,并有一定政绩。
一是出使西蜀显才华。乾宁三年(896)春,韦庄辗转来到了宜君县。在此得到皇上诏令:西川节度使王建与东川节度使顾彦晖相互攻击,唐昭宗命今韦庄为判官,配合谏议大夫李询奉使入蜀,前往劝二人和解。到蜀后,王建并不理会昭宗的诏书,仍然大败顾彦晖,占据了两川之地。对于韦庄来说,此次入蜀,却得到了王建的赏识。王建很希望招韦庄至自己的幕下,可他并没有立即答应,仍在静观时局的变化。光化二年(899),韦庄被任为左补阙。
二是襄助王建治前蜀。光化三年(900)十一月,宦官发动了宫廷政变,囚禁昭宗,假拟圣旨,立太子李裕为帝。听到这个消息后,韦庄深感绝望,其《赠云阳裴明府》:“已闻陈胜心降汉,谁为田横国号齐。”(田横,秦末起义首领,不告称臣于汉)证明他已下了投靠王建的决心。王建非常高兴,当即命他为掌书记。据《唐诗纪事》载,朝廷“寻召为起居舍人,王建表留之。”韦庄入蜀后,以保地方平安为己任。抚民方面,在任掌书记期间,有一个县令扰民,韦庄上书于王建说不要使百姓生活雪上加霜。王建就此而任用韦庄为起居舍人。在避免内战方面,韦庄又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唐天祐元年(904)八月,昭宗被朱温所杀。“高祖(王建)有胸怀光复中原、匡扶唐室的大志”,于是韦庄以“兵家大事不可轻易而动”进行劝阻,阻止了王建以“为祖上报仇”为名征讨朱全忠,避免了发自于蜀的主动战争。二是天祐三年(906),韦庄被任以西蜀安抚使。他识破了朱全忠欲吞蜀的诡计,避免了来自外部藩镇的被动战争。
三是拥立王建登皇位。韦庄入蜀后,为王建四处谋划奔走,天祐四年(907)三月,唐哀帝被迫将皇位“禅让”给朱温,建国号梁,改元开平。以开封为国都,史称后梁。韦庄闻讯后,本着维护一方安宁的原则,与诸位将领共同劝进王建说:“即使大王忠于唐室,但大唐已经灭亡,天赐良机,不可错失。”于是,率官吏民众大哭三天后,拥戴王建即皇帝位,建国号蜀,史称前蜀。韦庄从此晋升左散骑侍,判中书门下事等官。为其制定开国制度、号令、刑政、礼乐等,并策划王建的登基典礼与祭祀大典,深得王建重用,于是韦庄升迁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韦庄从政清肃,勤于治理。例如,他仕王建为掌书记时曾弹劾借故扰民的县令说“正当凋瘵,勿使疮痍之后,复作疮痍”。韦庄能关切黎庶,重视人民疾苦,抑制豪强,传为一时名言。“武成二年,正日,祀南郊,御楼肆赦,以韦庄为吏部侍郎”。像韦庄这样不恃权不行私,自身清肃的官员,出于封建时代,也算难能可贵。
韦庄对当时社会和后世的影响是重要的。
一是表现在重用文化人才上。韦庄从政仕唐不过6年,从校书郎到左补阙。《容斋三笔·唐昭宗恤儒十务》记载他上疏请追赐虽未通过或参加科考,但作品和能力都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李贺、皇甫松、温庭筠等才士进士及第,体现了韦庄对当时科举中重试卷,轻能力弊病的纠正;其次是将选才仅以评判试卷为标准,扩大到与文化人能力相关的作品及社会影响上;其三,从选才目的上,由单方面为朝政负责,兼顾为考生个人和社会发展着想,这种积极的建设性意见,对晚唐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是有一定作用的。天复元年(901)韦庄入蜀出任掌书记。他从政治蜀成绩,第一要推繁荣文化的措施。由于在唐朝出仕时尊重前辈,举荐人才,给天下有才人提供发展才智之机,所以他入蜀时,不少名士就联袂同归,如毛文锡、牛峤等。
二是表现在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上。在韦庄到蜀之后,据载“辛酉(902)浣花溪寻得杜工部旧址,虽芜没已久,而柱砥犹存。因命芟夷结茅为一屋,盖欲思其弋而成其处,非敢广其基构”(《浣花集序》)。可知韦庄是第一个为杜甫重建草堂的人。这对于推进西蜀文化发展,荟萃四海名士十分有利。
韦庄在文学上更有重要贡献,在唐末诗坛上有重要地位。韦庄工诗,其律诗圆稳整赡、音调浏亮,绝句情致深婉、包蕴丰厚;其词善用白描手法、词风清丽。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韦庄的词作语言清丽、多用白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发自真情,感染力极强、弥漫充溢于读者肺腑。他的诗作有《浣花集》十卷存世。其词并无编撰专集存世,散见于《花间集》《全唐诗》等总集中。王国维、刘毓盘辑为《浣花词》一卷,收录其54首,取其诗集为名。代表作有《菩萨蛮》《浣溪沙》《清平乐》《河传》《诉衷情》。所著长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全唐诗》录其诗316首。
清代翁方纲称他“胜于咸通士哲(指方干、罗隐、杜荀鹤等人)多矣”(《石洲诗话》),郑方坤把他与韩偓、罗隐并称为“华岳三峰”(《五代诗话·例言》)。韦庄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长达1666字,为现存唐诗中最长的一首,诗中通过一位从长安逃难出来的女子即“秦妇”的叙说,正面描写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称帝建国,与唐军反复争夺长安以及最后城中被围绝粮的情形。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一方面对起义军的暴行多所暴露,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义军掀天揭地的声威及统治阶级的仓皇失措和腐败无能,一方面揭露了唐军迫害人民的罪行,另一方面又夹杂着对他们剿贼不力的谴责。它选择典型的情节和场面,运用铺叙而有层次的手法,来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复杂矛盾,布局谨严,脉络分明,标志着中国诗歌叙事艺术的发展。韦庄因此诗而被称为“秦妇吟秀才”。出于某种忌讳,韦庄晚年严禁子孙提及此诗,也未收入《浣花集》,以致长期失传。20世纪初始在敦煌石窟发现。
武成三年(910)八月,韦庄逝世,享年75岁,谥号“文靖”。
资料来源:《西安地方志》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