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前的中共西安市委组织

1957年5月,市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开展整风运动。在整风过程中,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攻击共产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形势发生变化,党内整风转向反击右派。在斗争中,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使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一批忠诚的共产党员和党外人士,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蒙受打击和委屈。1958年,市委贯彻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反对右倾保守、铺张浪费,解放思想,鼓足干劲,掀起生产建设高潮。但在实践中,片面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可能性和科学性,脱离实际地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严重损失。1959年4月,市委对“大跃进”指标和生产安排作了一些调整,开始纠正“共产风”、浮夸风和瞎指挥。但8月起,又开展“反右倾”斗争,全市有256名党员领导干部被错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受到不应有的组织处理。“反右倾”斗争严重破坏党内民主生活,挫伤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中断了经济上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

1960年10月,中共西安市第四届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由35名委员和10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西安市第四届委员会。在四届一次全委会上,选出常委12人,第一书记1人、书记处书记6人、候补书记2人,张策当选第一书记。此届市委经中共陕西省委提议并报中共中央批准,于1963年1月免去张策市委第一书记职务。3月先任命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宋侃夫为市委第一书记(未到职),后又任命彭天琦为市委第一书记。先后调离书记处书记3人、候补书记1人,候补书记病逝1人,任命书记处书记3人、常委5人。

1960~1962年,市委及全市各级党组织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团结一致,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调整国民经济计划,大力纠正“共产风”、浮夸风和强迫命令、瞎指挥、干部特殊化等错误思想作风,并对“反右倾”斗争中被错误批判和处理的干部进行甄别平反,调动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至1962年底,全市农业生产回升,工业持续发展,财政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1963年3月开始,市委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和部署,在城乡普遍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简称“四清”运动,即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历时三年多的“四清”运动,虽对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问题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一些地区和单位重新补划阶级成份,进行夺权斗争,混淆不同性质的矛盾,使大批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和错误处理,在政治上、经济上造成严重损失。

1963年10月,中共西安市第五届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由33名委员和11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西安市第五届委员会。在五届一次全委会上,选出常委8人,第一书记1人、书记处书记5人,彭天琦当选第一书记。此届市委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前,中共中央免去书记处书记1人,任命书记处书记2人、常委2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66年5月的17年中,中共西安市委先后召开5次代表会议和5次(届)代表大会,在领导全市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西安已逐步建起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具有相当规模的科技、文化、教育设施;同时积累了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为西安迈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资料来源:《西安市志》第五卷《政治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