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者,大多知道唐代的著名宰相房玄龄,“房谋杜断”传为佳话。但可能少有人知道其父房彦谦,其实,房玄龄之所以有那么高的成就,与其父亲有很大关系,而且其父本人就是中国古代的廉洁典范。他与其子房玄龄的对话:“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堪称经典。关于房彦谦,《西安府志》有记,房彦谦《隋书》:字孝冲,清河人。大业九年监扶余道军。隋政渐乱,朝廷靡然变节,彦谦直道守常,介然孤立,为执政者所嫉,出为泾阳令。未几,终于官。彦谦前后居官所得俸禄,皆以周恤亲友。尝从容谓子(元)[玄]龄曰:“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
房彦谦,字孝冲,本来是清河人。房彦谦年幼丧父,他的长兄房彦询,认为房彦谦天性聪颖有悟性,亲自教他读书。七岁时,已经诵读数万字的文章,亲戚朋友认为他很奇特。十五岁时,过继给叔父房子贞,侍奉继母超过亲生母亲。后来为继母守丧,他五天不进饮食。侍奉伯父乐陵太守房豹,竭心尽力,每当有时令珍果,自己从不先吃。遇到亲戚的丧期,必定以粗米、草菜为食,尽到礼节,宗族中的人都以他为榜样。后来师从于博士尹琳,手不释卷,于是广泛涉猎五经。善作文章,擅长草书和隶书,能言善辩,风采气概超出常人。十八岁时,恰好广宁王孝珩做齐州刺史,于是征召房彦谦任主簿。当时的官场纪律松弛,州郡的官员尤其放纵松懈。房彦谦任职后,清正廉洁遵纪守法,州郡官员规规矩矩,没有谁不敬畏他。
开皇七年(587),提拔任命他做承奉郎,不久升迁为监察御史。因为任职期满,改任长葛县令。仁寿年间,皇上叫持节使者巡察各州县,考察州县长官胜任与否,考察结果认为房彦谦是全国第一,越级提拔为鄀州司马。当时,内史侍郎薛道衡是一代文豪,地位显赫名望清高,与他交结的人,都是全国有名之人。但他很看重房彦谦的为人,并且对他很友好而且心怀敬意。炀帝继位,薛道衡改任番州刺史,赴任途中经过房彦谦的官署所在地,逗留了几天后才挥泪作别。黄门侍郎张衡,同样与房彦谦很友好。当时皇帝营建东都,极尽奢侈华丽,天下百姓感到非常失望。又加上汉王叛乱,遭遇不幸的人很多,房彦谦看到张衡当权却不能匡正挽救,就写了一封信劝告他。张衡收到信后感慨叹息,但是不敢上奏让皇上知道。
房彦谦知道朝廷法纪不能整治,于是辞官隐居,准备在蒙山下建房居住,来求得自己的心愿。司隶别驾刘灹,欺上压下,把揭发别人的隐私作为正当的做法,刺史畏惧他,都对他下拜。这其中,只有房彦谦坚守志向不屈服,用平等礼节作长揖,有识之士称赞他的做法。就算这样,刘灹也不敢对他怀恨。后来隋朝政事渐渐混乱,朝纲败坏,官员没有不改变节操的。房彦谦却依然坚持正道,遵守常法,坚定不移,洁身自立,当然被一些当权者所忌恨。于是被外放为泾阳县令。不久,死于任上,时年六十九岁。
房彦谦家中留有祖传产业,资产比较殷富,再加上前后任职所得的俸禄,都用来周济亲朋好友,自己家里却没有多余的钱财,日常开销,务必保持朴素勤俭作风。房彦谦自小到大,一言一行,从没有涉及到私利,虽然常常招致贫乏,但也怡然自得。曾经在悠闲当中独自微笑,回头对他的儿子房玄龄说:“人家都因官俸而富,只有我因做官而贫穷。留给子孙后代的财产,就只有‘清白’二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