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寿山

赵寿山(1894~1965)原名生龄,字杜亭。陕西户县(今西安市鄠邑区)人。9岁入私塾,1910年起就读于陕西陆军小学堂、陕西陆军测量学校,1914年夏毕业后任陆军测量局测量员。1918年秋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部一等科员,1920年9月任冯玉祥部陆军第十六混成旅上尉参谋兼教导团、学兵团地形教官,1921年任少校参谋兼地形教官。1924年任安边教导队排长、教导营营长和军事教官等职,其间结识了中共党员魏野畴和民主人士杜斌丞等人。1925年7月任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副参谋长,1926年刘镇华围西安城时任陕军副总司令部副官,西安解围后升任国民军联军第十军第二师混成团团长。1927年赵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十军补充团团长,1928年秋任暂编第二十一师(后改为新十四师、十七师)第七团团长。中原大战期间赵任第十七路军团长兼南阳后方留守司令,杨虎城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后,赵升任第十七路军第十七师第五十七旅旅长,1931年任汉中绥靖司令。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由鄂豫皖苏区转移至陕南,赵与红四方面军秘密订立了《互不侵犯协定》,并陆续向红四方面军运送了器材、药品及被服等大量军用物资。

1935年8月赵部从汉中调赴陕北黄陵、宜君等地防御陕北红军,赵以看病为名去北平、天津、济南、汉口、南京、上海等地访问考察,在上海主动接触杨明轩等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1936年10月回陕。西安事变前夕,赵任兵谏行动中第十七路军的总指挥,事变中又任省会公安局局长,后又任渭北警备司令。其间,赵曾和周恩来交谈,坚定了抗日信念和与共产党合作的决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原第十七路军缩编为第三十八军,赵任第十七师师长,该师驻防三原期间,赵和任弼时、彭德怀、徐向前、杨尚昆等红军将领经常往来,支援了大量武器弹药和其他物资给红军,还将两个子女送往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赵率领第十七师万余人马北上抗日,先后参加了保定、娘子关、高平关、中条山和黄河桥头堡等著名战役。特别是中条山战役,赵率部与日军周旋2年4个多月,大战11次,小战数十次,双方经常短兵相接,白刃格斗,仅“六六”战役中,三十八军即伤亡官兵六七千人。1938年初,赵南下西安路过延安时,受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接见;1938年1月十七师驻防洪洞时,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多次给十七师连以上军官作报告,朱德还多次与赵长谈;是年3月,十七师编入东路军战斗序列,受彭德怀副总司令指挥,赵率部在晋东南一带坚持开展游击战争半年之久,配合八路军粉碎日军多次围攻,先后攻克了晋城、长治等19个县。1940年冬赵部调河南汜水、巩县地区守卫黄河铁桥南端邛山桥头堡阵地,半个月就打了30余仗,后在黄河边与日军对峙2年多。

1942年,经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批准,接收赵为中国共产党特别党员。1943年冬赵到重庆国民党中训团受训,1944年2月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驻甘肃武威)。在武威两年多时间,赵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发展党员、安排和保护革命人士、收集第三集团军的机密文件转送陕北。1945年7月17日第三十八军第十七师在河南洛宁起义后,赵以出国考察水利为名到上海,在董必武的精心安排下,于1947年3月进入晋冀鲁豫解放区。是年7月6日,赵在武安县冶陶镇发表反蒋通电,公开宣告起义。12月下旬,赵在米脂县杨家沟受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并与毛泽东彻夜长谈。1948年1月,中共中央军委任命赵为西北野战军第二副司令员兼前委委员,参与了收复延安、解放西安和进军甘、宁、青的战斗。

1949年9月,赵赴北京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0月1日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后赵被任命为中共青海省委常委、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席,1952年11月调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席(1954年12月改称陕西省人民委员会省长)。在1959年4月、1964年12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二届一次和三届一次会议上,赵都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为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9年9月起赵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1965年6月在北京病逝。

资料来源:《西安市志》第七卷《社会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