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卧龙寺石刻造像和铁钟

卧龙寺,位于西安城内柏树林街东。建于隋代,初名“福应禅院”,因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曾为该寺绘制观音像,又称“观音寺”。宋初名“龙泉院”,太宗时高僧惟果为该寺住持,终日长卧,人称卧龙和尚,因而定名“卧龙寺”。

唐末,禅宗风行全国,卧龙寺也成为著名禅林。宋代以后,卧龙寺为禅宗临济派主要道场。元代和明洪武十年(1377)重修卧龙寺,立碑石两通,记述了寺院的历史。明清两代屡加修葺,都立有碑石记述。清同治五年(1866)因火药局爆炸,寺内殿宇、廊庑多被震毁,后经重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到西安,曾驾临此寺,敕赐卧龙寺“慈云悲日”“三乘迭耀”匾额两方,于山门上额亲书“敕建十方卧龙禅林”八个大字,并派内务大臣继禄颁内帑银一千两,重修殿宇,在寺门前修建了一座雕凿华丽、造型大方的青石牌坊。当时西藏、蒙古喇嘛、王公送给皇帝、皇太后行在供奉的各类佛像,大都奉诏送到卧龙寺供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曾多次拨款整修卧龙寺殿宇。

民国以后,卧龙寺不时延请高僧开讲佛经。民国30年(1941),寺务由朗照法师主持,任方丈,先后在寺院讲《华严经》《法华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朗照法师曾4次出国访问,特别是参与自缅甸迎送佛牙舍利至云南各地供奉的活动,景颇、崩龙(德昂族)、哈瓦(佤族)等族佛徒瞻仰礼拜,因而在国内外佛学界声名大振。

卧龙寺现占地1.5万余平方米,分中、东、西三院。中轴线上依次建有石牌坊、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千手观音殿。后大殿为法堂。山门内东侧为地藏殿,西侧为观音殿。天王殿两侧,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天王殿后东侧为客堂,西为方丈居室。大雄宝殿后东侧为药师佛殿,西侧为祖师殿。寺内最大的建筑为禅堂,位于祖师殿西侧西院内,面积440平方米,是陕西境内最大的禅堂,可容百人打坐。禅堂北建有五间宽大殿为养息堂,是年迈体弱僧人休养居所。东院南有斋堂,可供500人进餐。东西院各有寮房60余间。

卧龙寺寺藏文物甚丰,存有唐代画圣吴道子所画观音像刻石,线条遒劲,宝相庄严,有“吴带临风”的特点。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曾铸造一口重达3000斤的“幽冥钟”,因历史原因下落不明。南宋绍定四年(1231)始刻、至元代至治二年(1322)完成的《碛砂藏》大藏经一部,计1532部6362卷591函,为梵箧装帧,柳字书体,刻印极其精致,甚为珍贵,现由陕西省图书馆收藏,尚存5000余卷。寺内尚存贝叶经四页,清代西藏进奉和阗玉五色碧玉大香炉一个,明正统十年(1445)二月十五日刻颁赐《大藏经》圣旨碑一通,清道光年间刻卧龙寺平面图碑一通及清代、民国时期碑石多通。此外,还存有北魏木雕、唐代大悲心陀罗尼经幢、明代石刻释迦如来双迹灵相图等古遗物。

1957年5月31日,卧龙寺石刻造像和铁钟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资料来源:《西安地方志》202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