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家遗址,位于临潼区油槐街道白家村,地处渭河北岸二级台地之上,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4~1.2米,属于新石器时代①遗址,为老官台文化②早期遗存,距今不晚于7000年。
该遗址于1956年由黄河水库考古队调查发现。1982年和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六队进行了两次正式发掘,发掘面积1000多平方米,揭露房址2座、灰坑35个、墓葬17座,出土大量的陶器、骨器、石器和蚌器等遗物。
两座房址均为不规则圆形半地穴式,结构基本相同,平面直径1.9~2.6米,现存深度0.25~0.3米。其中一处房址长径2.6米、短径1.9米,居住面光滑平整,为灰土和黄褐色土踩结而成。居住面南部高起呈不规则台阶状,一直延伸到穴壁边缘,台阶不甚整齐,共有二台,每台平均高度在0.1~0.13米,据推测应为门道。南部靠壁面有两个圆形泥土墩,直径0.25米、高0.2米,修整光滑,作用不详。
居住面东北部靠壁边有一半圆形灶坑,半径6.5米、深0.05米,内有灰烬。坑内偏北置一直立的三足筒形罐,上面扣一三足钵,大概为火种罐。其旁还有一件横置的三足罐,可能是炊具。紧挨灶坑东南壁面上有一小土龛,上面叠置圜底钵二件,三足钵一件,共三件陶器。西南壁面以外埋有一大兽头骨和零星肢骨,推测与房子建筑应有一定关系。
灰坑以不规则圆形和椭圆形数量最多,少许方形、扇形等不规则形状。垂直坑壁较少,多数都是口大底小,坑壁不平。坑底分平底和凹底两种。灰坑口径一般在1.0~1.5米之间,小者可到0.5米,大者则到3.0米。深度一般在0.4~0.6米之间,个别深至0.9米,有的浅至0.2米。
坑内填土呈黑灰色,质地坚实,出土有陶器、骨器、石器和蚌器以及兽骨等。有的灰坑内陶器保存较好,大多可复原。在其中一处坑底发现一具比较完整的兽骨,兽骨头西足北,呈侧卧状,脊椎弓起,四肢并排合在一起,似为捆缚所致,同时出土可复原的三足钵一件和圜底钵三件。
墓葬分布零散不集中,但属于同一墓地。墓坑多为长方形竖穴,个别为不规则圆角方形。一般长为1.8~2.1米,宽0.6~0.7米,现有深度为0.15~0.25米,最深为0.3米,最浅仅为0.1米左右。墓壁墓底不太规整。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还发现2座屈肢葬墓,头呈西或西北方向,随葬品较少,半数墓无随葬品。骨架放置往往有中部下凹、足部抬高或一侧低下的现象,埋葬较为草率,或有特定的含义。墓内填土大都经过踩实,夹杂有小块兽骨、烧骨和碎陶片。
在发掘的17座墓葬中,6座墓的随葬品有铲、镰和矛头等石器,3座墓使用了陶器随葬品,其中2座墓葬既有石器也有陶器。随葬品中还有骨器、兽下颌骨和野猪猿牙等。随葬品一般放置在腿上和腿侧,少数放在肩部或头部一侧。
经过两次挖掘,出土遗物大约在400件以上,有陶器、石器、骨器等。陶器均为夹砂陶,大多数陶胎较厚,陶色以红褐色和灰褐色陶为主,有少量灰色和灰黑色陶。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及红彩宽带纹。器形有三足钵、三足罐、圈足钵、圜底钵、小口球腹瓮、小杯等。骨器有矛、锥、镞、刀、锯、针、环等。石器以磨制为主,有斧、铲、锛等,也有少量打制石器和细石器,还出土了陶刮削器、蚌器等。
1992年4月,白家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①新石器时代,是指考古学上对中国历史进行分期的一个历史时期,年代 约为公元前18000~前1800年。该历史时期以磨制石器、农业和家畜饲养和陶器为三个基本特征。
②老官台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在陕西华州区老官台遗址发现而得名,现在一般改称为大地湾文化,年代距今8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省境内的渭河流域。
资料主要来源:
[1]陕西临潼白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2]《陕西省志·文物志》
资料来源:《西安地方志》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