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秦寺塔

大秦寺塔,又名镇仙塔、镇仙宝塔,位于西安市周至县楼观镇塔峪村大秦寺遗址内大殿的东侧。始建于唐建中二年(781),现存为宋代重修,塔的准确建筑年代已不可知,依其风格判断为宋末(1279~1368)。据传寺内曾有一口明正统年间铸造的大钟,钟上铭文称:《明正统钟铭》,记录该塔为唐太宗敕令丞相魏征、大将尉迟恭监修。

塔身坐南向北,后有丘木山五峰岭为背景,西沟数百亩竹林郁郁葱葱,东与楼观台接壤。塔依山而建,塔、山璧合,浑然一体。建筑风格在全国遗存的古塔中实属罕见。

大秦寺塔为砖结构。平面八角形,7层,通高37.8米,直径10.86米,边长4.5米,塔基周长44米,塔顶完好,塔底层有塔心室。每层置砖雕斗拱17朵,葫芦状宝顶,塔内有梯。塔的第一层正面辟门,每面边长4.3米。塔壁甚厚,达4米左右。塔身二、三、四、五层对开两门,交错而上,到六、七层则前后垂直开门,塔身也急剧收进。塔的外檐出檐甚短,檐下用砖制斗拱,朴实无华。仅在转角部位出方形倚柱,柱头使用阑额一条。此外还有当年施工的脚手架洞眼,周围可见唐手印砖。

塔内遗存清末民国初塑像一铺,两具景教塑像残存及古代外文刻字数处,文物遗存揭示了中国历史的包容性和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为研究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

大秦寺塔曾经历了三次毁灭性大地震,依旧“大难不死”巍然挺立。明嘉靖三十五年(1536),关中大地震,震中华县震级8.7级。塔身开始倾斜,因其塔身轴心偏离垂直线2.7米,历500多个风雨春秋而不倒,被誉为“东方斜塔”。据专家考证,大秦寺塔比苏州的虎丘塔(被誉为“东方著名斜塔”,倾斜度2.34米)斜度超过了近半米。

1999年,政府对大秦寺塔进行了抢险加固和维修。第一层八角形塔身外壁多为1999年加固时重新垒砌,东、南、西三面各作一圆拱形假门,北面(正面)辟圆拱形门道,宽1.38米、高2.25米,四偶面素面无饰。

1957年5月31日,大秦寺塔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大秦寺的保护纳入“中国丝绸之路保护项目”;2001年10月,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将大秦寺和塔一起列入《世界建筑遗产名录》;2006年5月25日,大秦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8月26日,大秦寺塔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资料来源:《西安地方志》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