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境内的秦岭七十二峪——就峪

就峪,原为㠇峪,㠇峪乡并入楼观镇后,简化为就峪。位于周至县楼观镇西南的秦岭北麓,峪口在西楼观村,距离周至县城约20公里,距离西安市区约80公里。东临塔峪、西临团标峪。关中环线(S107)从峪口外800米处东西向通过。就峪处于两山相夹的深谷之中,峪口海拔518米,最高点四方台海拔2600多米。谷内有前就峪、王母岭、后就峪等三个自然村,现三村合并为就峪村。就峪沟一直能通到山顶,沟长约45千米。

就峪沟原名桃花峪,据说因满山桃花灼灼,粉红十里不绝而得名。现在的名称源于一个传说,相传西汉末年,刘秀起兵造王莽的反,不想王莽早有准备,领兵反杀过来,慌忙之下刘秀躲进一处山谷。忽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山石跌落,王莽一看里边情况不明,无奈撤军。后来刘秀做了皇帝,建立东汉,派大臣专程来到周至西楼观大陵山下,焚香燃烛,祭拜天地,赐名这里的山沟为“救御沟”,后谐音被称为“就峪沟”。

就峪地处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区,黑河水源保护区,基本没有开发,都是原生态的自然美景。峪内草木葱茏,风光旖旎,流水潺潺,瀑布相连。就峪河是黑河较大支流,发源于四方台北侧,常年流水不断,水流清澈,时而急促,时而平坦,水深处可以看到鱼儿在欢快地游走。河水由峪口流出山区,经楼观、司竹汇入黑河,长约40千米,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125万立方米。

峪内动植物资源丰富,金丝猴、白羚牛、梅花鹿和锦鸡、朱鹮、画眉鸟等珍稀动物在崇山峻岭中栖息繁衍,野生猕猴桃、五味子、八月炸、板栗等是这里的土特产。众所周知,猕猴桃是周至县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就峪沟则是猕猴桃的天然基因库。1985年前就峪村村民何金恩发现了一株品质优良的猕猴桃,由陕西猕猴桃试验站引种成功,命名“秦美”,后广泛种植,成为猕猴桃产业的主栽品种。著名的猕猴桃品种“秦美”“翠香”“瑞玉”三个品系先后在就峪沟选育后推广。

就峪人文遗迹遍布,有四方台、大陵山、老子墓、王母宫、吾老洞、娘娘庙、古栈道和秤钩湾、玉龙潭、长岩窝、卧马石等二十多个景点。就峪与马岔沟相接处有小太白景区。

峪口的西楼观台有大陵山,据传是老子李耳晚年生活、著经、羽化之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㠇水出南山㠇谷,北迳大陵西,世谓之老子墓。”大陵山上有天然石洞,名为吾老洞。洞高约2.18米,宽约1.40米,深不可测。明代《重建吾老洞殿宇记》碑载,洞内有石函,葬老子头盖骨。老子墓呈椭圆形,墓冢前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老子墓”石碑。

吾老洞侧有老子祠遗址,始建唐初,香火极盛,后毁于北宋时火灾,明代重建,清时复修,“文化大革命”时被毁。后虽有修复,但规模较小,是农历二月十五日老子诞辰祭祀活动的场所。大陵山峰顶有玉皇楼遗址,陵北有王母宫遗址,王母宫北坡下有百亩水田,世称传说中的瑶池,为王母的起居之地。大陵山东坡下有遇仙桥遗址,相传为鲁班所建,建桥时巧遇八仙之张果老而得名,是通过就水进入大陵山必经之地,唐、宋时为竹桥,明时为木桥,后屡毁屡建,现明代桥墩还在。此外,还有老子弟子尹喜祠、尹喜墓和徐甲墓址。传说中《西游记》里孙悟空斗琵琶精的琵琶洞等。

从历史典籍可知,唐明皇李隆基,诗人岑参、温庭筠等都在此拜谒并留诗,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曾在此踏雪赏景,明朝写出中国著名志书《武功县志》的康海在此苦读后考中状元,他读书的地方被称为读书台,他喝过的山泉至今仍叫状元泉。

在西楼观,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老子的诞辰,周围民众会以古老的民间特有传统形式祭祀老子,大陵山上还会有祭祀老子的盛大庙会。会期5天。由大陵山周围三十几个自然村组织庙会,筹集经费,安排摊位,迎神赛社,道观协助,祭祀老子,客商摆摊售卖百货。请来戏剧杂技助兴,周围七八个县市数万人祭拜老子,山上山下,一片人海。

从就峪向南百里,可达佛坪、宁陕,古有栈道,是秦汉以来傥骆古道的一部分。如今在河道西岸的崖壁上,仍可见两处古栈道遗迹。密密匝匝的栈道榫孔,顺河道绵延而下。个别榫孔里还残留着石条和木榫。栈孔分布大致趋势为南高北低,距现水面高0.2~2米,孔间距0.2~1.2米不等,多在1米左右。榫孔有方有圆,较之其他峪道里的榫孔更加粗大。由此可以推断,就峪的栈道更加宽敞牢固。就峪沟栈道遗址为研究就峪河上游地区的交通历史、修路筑桥技术、当地社会生活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资料来源:《西安地方志》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