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境内的秦岭七十二峪——团标峪

团标峪,又称团标沟,位于周至县楼观台镇,距西安市区约70千米,峪口有团标村。东临马岔沟与楼观台相望,西伴黑河水库与仙游寺毗邻。峪口海拔约530米,最高海拔约1100米,峪道全长3.16千米。峪口距离环山路约1千米。

团标峪的名称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传说唐朝末年,峪内有一种叫彪的大虫成群起堆,祸害当地百姓,黄巢起义军打死大虫,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为纪念起义军的英勇行为,遂将峪名称为团彪峪;二是在兵荒马乱年间,常有饥民逃荒避难于峪内,便将峪名称为逃荒沟。至清代乾隆年间,驻扎在峪内的团丁们帮助山民捕捉祸害百姓的大型彪虫,故改名为团彪峪。后因“彪”与“标”同音而误传为团标峪,名称就此沿用至今。

团标峪既有林深峰陡、土肥树茂、钟灵毓秀的宜人景色,也有游人向往和探究的十二天门与众多传说故事。

因此,有人说:“秦岭七十二峪各有千秋,太白的险,涝峪的俏,团标峪的菩萨真奇妙。”

峪内沿途庙宇众多,名胜古迹集中,相对有名的十二座大小不同的庙宇被合称为十二天门。

相传,隋末唐初,战乱不止。某年六月初十日,百姓携家带口,躲入深山避难,乱军紧追其后,欲行抢掠。一支逃难队伍慌乱中进入团标峪。前有悬崖峭壁,后有追兵迫近,情况险急。这时观音菩萨测知百姓有难,驾起祥云,行至团标峪上空,施展法力,庇护众生。

顿时,峪内雾气弥漫,对面不识来人,伸手不见五指。顷刻间暴雨倾盆,河水陡涨。奇怪的是,大雾只笼罩追兵,雨点恰好落在百姓队伍后方。河水只阻乱军,而百姓前行之处,仍是蓝天白云,鸟语花香。追兵无奈,只好无获而返。百姓得救,感激不已。

为纪念菩萨搭救之恩,众人议定:从峪口至山顶修建十二道天门,按逃难者归属所在的周至、户县(今鄠邑区)、武功、兴平四地50余村(社),每社(数村)管理一庙,四时祭祀,香火永继。同时设定每年农历六月初十为公祭之日。

届时,峪中便会有来自相邻各县的群众赶来朝山拜祭,表演秦腔戏剧,好不热闹。

十二天门由高至低分布于峪中,每一道天门的庙宇,依山就势,星罗棋布,从高处望去宛如天上北斗七星构成的图形。前六座天门大多供奉观世音菩萨等神祇,后六座天门则多供奉道家天神。

其中在五天门附近,有一座宛如利剑似竹笋般突兀屹立的山峰,当地人称“旗杆石”。

相传,在黄巢起义时,朝廷调动十万大军围剿起义军,追到黑水峪,起义军终因寡不敌众,逃到黄谷深处,被当地百姓救助,躲藏在一个隐蔽山洞避难疗伤。官兵不熟悉山路,搜山无望后从黄谷撤兵,起义军得救,遂选择一块巨石插上黄巢大旗,归拢兵众从团标峪撤退,转战陕南等地。后来黄巢军队避难的山洞被称为“黄巢洞”,插旗的巨石被称为“旗杆石”。

在当地,有一首流传甚广的十二天门登山歌:头天门一夫当关,二天门头低腰弯,三天门提心吊胆,四天门心稍放宽,五天门暂且舒缓,六天门谢地谢天,七天门卧薪尝胆,八天门苦种桑田,九天门数星望月,十天门望天拜还,十一天门登高仰圣,十二天门极乐九天。

如今,每当峪内遍布漫山红叶之际,层林尽染的五彩斑斓,高低起伏的多姿山色,在苍翠中点缀映衬的红与黄,在晚霞余晖下伴奏的鸟鸣与溪语,与团标峪内的众多人文古迹,浑然天成,相得益彰,不免让人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的感慨。团标峪也因此成为游人过客打卡赏秋景的热选之地。

资料来源:《西安地方志》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