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在秦岭北麓繁育的鸟类有248种、兽类59种,其中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11种,二级保护动物65种,享誉中外的国宝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在此繁衍栖息。为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资源,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93年3月,西安市成立野生动物管理站,专门负责全市野生动物资源的清查、保护与管理。同年,周至老县城大熊猫保护区被列入《中国保护大熊猫栖息地工程》计划。7月,市政府批准正式建立周至老县城大熊猫保护区。该保护区位于周至县西南边缘秦岭南麓、湑水河(长江水系)源头地段,面积1.2万公顷,是连接太白山、周至、佛坪3个自然保护区的枢纽,境内森林资源丰富,竹林密布,是大熊猫栖息、繁衍的理想场所。当年,保护区内有大熊猫15只。西安实施保护大熊猫栖息地工程主要包括建设保护站、观察站及发电站,并将区域内分散居住的山民整体搬迁到老县城集中生产生活。工程建成后,已成为西安市拯救大熊猫并进行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的又一重要基地。其间,工程实施利用外资30万美元。1999年,灞桥公安分局十里铺派出所查获、移交市野生动物管理站的24只野生猕猴,在人工笼养一段时间后放生在秦岭北麓的户县(今鄠邑区)太平峪。经跟踪监测,已有数只新生幼猴成活,为西安市野生动物增加了新的种群。2000年4月11~17日,是西安市第19届“爱鸟周”。其主题是“保护渭河湿地鸟,爱我西安母亲河”。其间,全市分别开展有奖知识竞赛、摄影比赛、百人挂鸟巢及野外放生等系列活动。其中通过《西安晚报》《劳动早报》《三秦都市报》举办的有奖知识竞答,收回答题5000余份,宣传辐射2省11个地市34个区县;在户县(今鄠邑区)太平森林公园同《三秦都市报》联合举办百人挂鸟巢活动;组织陕西省西安中学等5所学校的近千名师生在渭河湿地举行野外放生活动,放生收缴的1万余只(条)野生动物,抢救珍贵野生动物15只。当年,周至自然保护区一期建设通过国家验收,二期建设方案通过国家审定并开工实施,项目投资1200万元。西安泾渭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经省政府第17次常务会议审议批准建设,西安泾渭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列入中国政府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联合建设的7个重点湿地保护区之一。
2002年,西安市救护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鸨、红隼等14只,查获、救护省重点及一般保护野生动物1.8万余只(条)。2003年,西安市完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办理程序》《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经营、加工许可证办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完成麝类资源基本调查和野生动物伤害人畜及毁坏财产情况调查。“非典”期间,对全市36家野生动物许可养殖企业实行监控管理,共封存果子狸、蛇、野猪等野生动物3.1万余只(条)。全年共救护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蟒、苍鹰、红隼等130多只(条),查获、救护省重点及一般保护野生动物200余只(条)。2004年,西安市制定野生禽类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预案,及时开展野生禽类资源调查摸底工作,进行强制免疫和疫情监测,暂停65家鸟类养殖场和5家展出单位的经营活动,清查存栏朱鹮、丹顶鹤等野生鸟类73种共95000只,防止疫情通过野生鸟类扩散。全市养殖存栏野生鸟类无一例感染禽流感,野外鸟类发生1例1只环颈雉疑似病例。
2005年,西安市完成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并通过专家评审。组建西安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筹建处,协调到位建设资金153万元,完成湿地、鸟类及植被资源的调查工作。2006年,西安市开展野生动物疫情预防监测和强制免疫工作,建立野生鸟类野外监测点38个,强制免疫野生动物12.52万只,全市野生鸟类无一例感染禽流感疫情。2010年,全市38个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点严密监测近100种、10万多只(次)野生鸟类活动状况,无野生动物疫病发生,组织H5N1禽流感和新城疫Ⅱ联灭活疫苗10万羽份,对全市101个养殖单位和4个展演单位存栏的103种75894只野生鸟类实施强制免疫,免疫密度和免疫强度均达到100%。
资料来源:《西安市志(1991-2010)》第三卷《经济(上) 农林业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