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医室为河北武安县(今为市)姚福年于清咸丰末年所创。姚福年18岁赴五台山习武学医,1861年回武安创太和医室,坐堂行医。“太和”取“以能保安合会大利之道,乃能利贞于万”之意,即愿天下之人平和安舒、健康长寿。姚福年曾为清廷提督董福祥治疗顽疾,被其请奏有功,御封“在蓝翎姚”虚衔,赐四品顶戴。精于名贵细料药之用法,著有《太和医室秘录》传于后世。临终前,他留下遗训:“需以至诚至善之心,更以至精至良之术,拯救病家,以了燃眉之疾苦,希冀而达祛病延年之望,方乃我医家见仁见智之举,非此莫属。”
第二代传人中,姚占铭针灸技法了得,晚年编著的《针灸医案》是太和医室首部专科验案学术著作;姚占富长于内科大方脉;姚占贵身怀丸、散、膏、丹绝技。太和医室传至第三代时,已闻名遐迩,药号遍及河南、山西、吉林三省,有“太和发”“源和兴”“天顺玉”“太和春”等八家分号,形成了历史上又一个兴盛期。
1946年,第三代传人姚兴华为躲避战乱,携全家从武安一路迁徙至西安。在西安东七路挂牌“太和医室”继续行医治病救人,同时得以养家糊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姚兴华受政府委托,号召同仁成立“西安市双仁府联合诊所”,为城中百姓治病,后来还在解放路“广泰堂”“振兴裕”等医堂坐堂行医。1958年,姚兴华被邀请至西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担任中医科主任。姚兴华终生勤于治学及临床,使家传学术理论体系及临床方案逐步完善,太和医室中医药学术特色与文化理念也更加系统化。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支持个体经营。20世纪80年代初,太和医室再次挂牌于西安东七路、尚爱路、红会路等处,其四代传人与五代传人合力为老字号的重振做出巨大贡献。姚树棠是著名中医,对药性极为熟知,著书《太和医案选》详细记载诸科疾病的典型案例,为后代留下宝贵资料;姚树锦是陕西省首届名老中医,留下3万余份珍贵病案,并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学术及著作以视频形式公开,1962年撰写的《太和医室内妇儿科科录》,当时在西安医疗界影响很大、具有很高的中医学术价值。他常年从事中医学的教育传承工作,弟子数量众多,遍及全国17省市,尤以姚氏后裔及“全国名老中医继承人”项目所培养弟子最为出色。
姚蕤,姚树棠之孙,系太和医室六代传人之一。他建立了“姚氏太和医室中医研究所”,结合“互联网+”模式,建立德聚西中医网络传承平台,从治疗经验保存、优势病种统计、用药习惯统计、经验方组合统计等方面,探索实施中医远程诊疗、教学,为完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打下基础,开辟太和医术传承发展新路径。如今,姚氏太和医室传统诊疗历经六代传人承袭、研究、改进,形成了一套以“扶正固本、阴阳升降、补脏通腑”为主要内容,以纯中医治疗为主、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的中医药传统诊疗技法,逐步发展成为集传统诊疗、传承教学、文化传播、中医药创新发展为一体的中医药文化传承项目。
“姚氏太和医室诊疗”历经160多年的传承,其保存了从清至今详实的中医史实资料,尤其是对陕西中医发展衍变的过程进行参与与记录。姚氏总结的大量诊疗经验及成方剂,对现代人群健康具有参考借鉴价值。如家传成方剂“固本咳喘丸”入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精选》等刊物。关于名贵细料药及特殊中药材的炮制及应用工艺成熟,可供临床学习。姚氏历代遵循其祖训,体现了重视医德医风的观念,其传承不限姓氏、不保密临床学术,吸纳一切愿意加入的优秀人才。通过家传、师传、学传三大部分,众多传人一起深入挖掘、整理“姚氏太和医室诊疗”历代中医学术文献成果应用于临床,旨在给患者最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案,共同将这一支医学流派发扬光大。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2013年1月,西安姚氏太和医室中医研究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期间完善了“清·太和医室”注册商标事宜;2014年12月,姚氏太和医室传统诊疗被列入西安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12月,姚氏太和医室传统诊疗被列入陕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被列入了西安市首批老字号,被确定为“省级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等。2020年5月18日,在西安市文物局及西安市民政局的指导审批下,在西安兴庆宫花萼相辉楼正式成立了“西安市太和医室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