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有湖北孝感董姓两兄弟逃难到陕西,在今西安未央区草滩街道上庄村安家。如今的上、下庄村已发展成七百多户人家,几千人口的村庄。几百年来董姓后人和当地村民长期生产生活在一起,使得湖北的楚文化与关中秦文化在此互相融合。上庄村“板凳龙”正是文化融合的产物,“板凳龙”表演在关中非常少见,在西安地区堪称一绝。每年元宵节这天,上庄村都要舞起“板凳龙”,怀念故土、祭祀先祖,祈愿丰收。这朵古老而瑰丽的民间艺术奇葩,至今依然绽放着无尽的魅力。
板凳龙其实是众多“舞龙”活动中的一种,据考证,“板凳龙”最早起源于江浙地区,至今已传承了500多年。相传,很久以前,突遇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为当地降下甘露,解救了无数生灵。但水龙也由于违反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当地百姓为感谢龙恩,把龙体放在板凳上,给其装置以头尾,抬在肩上,不分昼夜的游走,祭祀、祈愿神龙复活。当时,正好是元宵时节,从此舞板凳龙的习俗便世世代代流传开来。
板凳龙有多种式样的耍法。有独凳龙,即一条家用普通长条板凳饰以彩龙(木刻或扎纸彩绘),可由一至三人舞。一人玩时,两手分别执前后腿。二人玩时,一人执前两腿,另一人执后两腿。三人玩时,前二人各以侧手执一腿,后一人双手执两腿。舞动时按照规定套路,合着鼓点,有规律、有节奏地舞出各种花样。有多凳龙,在一些地方又称长板龙,组成人数不定,但至少有9人。每人各举一凳。前一名示龙头,后一名示龙尾,其余为龙身。另由二人举宝珠逗引龙行进,数人协调行动,节节相随,时起时落,穿来摆去。上庄村板凳龙为独凳龙耍法。
上庄村板凳龙的道具包括:
板凳龙:4条,木、竹材质,龙身长约1.2米,绑扎龙头以细麻丝做龙须,红灯泡做龙珠;
狮子:2只,身长约1.5米,用纸浆压制出狮头,再用麻、布片做狮身,人造毛做狮尾;
绣球:1个;
锣鼓3面:大鼓1面,小鼓两面,小镲8个,小锣8个;
服装全套:包括舞龙人、锣鼓队、耍狮人、拿绣球人等。
上庄村板凳龙在表演前,四条龙先各踞表演场地一角,待焰火放过,在震耳欲聋的锣鼓点中,一条龙首先从一角跃入,摇头摆尾,反复四次,迎出四条龙。此曰:“迎门墩”。在表演中,四条板凳龙各由一条金龙和一条银龙组合为一组,金银两龙在激扬欢乐的鼓点中追逐嬉戏,左右腾挪,前俯后仰、上下翻转、穿插跳跃。
上庄村板凳龙可两人舞一龙,也可三人舞一龙,多以四龙同台表演。其表演内容及形式有“迎门墩”“龙翻身”“龙出水”“龙翻跃”“龙伸腰”“龙抢宝”“龙飞舞”“龙仰首”“龙眨眼”“四龙喷火”等。板凳龙在不断做各种表演动作时,两只龙睛还要不断眨闪,龙嘴不时还会“吐焰火”“喷礼花”。
上庄村板凳龙表演中,主要以打击乐、人的呐喊声衬托气氛。整个打击乐以长、短锤为主,其板凳龙打击乐的鼓点鼓乐有《鼓谱》,被村民尊为“老家的乡音”。
上庄村党支部书记康七斤是民间艺术“板凳龙”的传承保护者。有300余年历史的板凳龙曾是上庄的文化符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因“文化大革命”而一度中断,后来在康七斤的多方动员和呼吁下,老一代“耍龙人”的手艺得到传承,使得板凳龙表演重新兴起并发扬光大。康七斤精心致力于板凳龙表演及保护20余年,随着这一民间艺术的深入人心,板凳龙活动的资金、人员都在一定程度得到保证,有效确保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发扬和传承。
上庄村板凳龙传承脉络清晰完整,很好地保留下了明末清初时期板凳龙民俗活动最古老、最原始的一套祭祀活动流程。关中地区元宵节,又是一年中最具规模、最热闹非凡的狂欢节,也是这一外地传来的好项目得以保护传承下来的重要原因。其数百年独特民间习俗,具有极高的研究、传承和保护价值。
2014年上庄村板凳龙被列入西安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资料来源:《西安地方志》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