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西安的美食饭馆及特色美食

编者按:中华书局1940年出版王望编著《新西安》一书,描绘了民国时期西安餐饮业,揭示了当时的西安,随着政治地位提升及交通条件改善,促进了经济发展;对本地饮食口味和特色美食的记录,体现了西安独特的饮食习惯和文化;对于市场和食品价格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的城市建设、经济状况和市场供需方面的信息。让我们重温这段珍贵的史料。

西安因地入西北:其食料及食性多与各地异,以面为主要食粮,间亦食米,然为数其少,杂粮如玉米、高粱、荞麦等,近郊贫民多食之。面食之制作,种类颇多,容后详述。本地人佐膳喜尝酸辣,大有每饭不忘,此非不能下噎之概,故西安市上之醋与辣椒面则利市十倍,醋之食法与各地同,而辣子之食法,乃将辣子晒干,磨成细末,和以熟青油或干醋拌之,吃饭时,勿论食馍或面条、锅盔饼,均大量搀食、津清有味,贫者只以此为佐餐,亦云苦亦。

近来本市饮食,亦因各省人民什居甚多,而南北饭馆,已林立街衢,不下二百余家。代表北方口味者有北平饭店、玉顺楼、山东馆之叉仙亭,豫菜则有第一楼,均在东大街;代表南方口味者,计有:马坊门之浙江大酒楼、中央菜社,南院四五六菜社,竹笆市之长安酒家,东大街之新上海菜馆(以上均为江浙菜),粤菜则有广州酒家与湘菜之曲园,均在东大街,北大街有成渝川菜馆。陕西菜有南大街醉仙亭、钟楼东角曲江春、西大街明德楼、西安饭店。清真馆如西大街桥梓口之天锡楼、钟楼西角清平食堂、月华楼等,则以羊肉涮锅著名。西餐馆则有东大厅门之美记番菜馆、莲湖食堂、南院门克利食堂等三四家,莲湖食堂开设于莲湖公园内,建有餐厅,布置雅洁,时届夏春,四周景物宜人,宴会、小吃诚为适当之食游境地。冬天则因园内冷风刺骨,移设炭市。本市西餐馆夏天亦兼售冷食及冰淇淋等,西餐每客起码一元三角一份,以上所举为西安中西菜馆之荦荦大者。他如山西之刀削面、河南灌汤包子,及本地小馆,则到处皆有,间亦兼售菜肴,价亦较廉,中等人士之便饭小酌,均乐趋此类经济小饭馆。再如本地小菜馆之羊肉泡馍、小炒羊肉,因其别有风味,本地人之早餐及外省人士来西安者,多喜尝此佳味,惜陕西因禁宰耕牛,故菜馆仅有羊肉,牛肉泡馍,已求之难得,而羊肉味道,毕竟远逊牛肉多多,诚美中不足也。关于西安特殊食品,分志如后:

羊肉泡馍为本市之美味食品,已如上述,其制法系将羊肉下水用文火白煮烂后,再调以佐料,如味精、油、料酒、蒜苗等,盛之大盘中,陈于铺前,食客至馆,先用手慢慢撕碎特有之干馍,愈小愈好,数量之多少,要视食客自定,然后将撕碎之馍以羊肉烩之,食时随意佐以辣椒、香菜、盐及酱油等,其价羊肉起码一角,干馍则以每块论价,每块五分,此类食馆,以东大街端履门之马家馆、孙家馆最负盛名,余则分布于西安各大街口,营业时间,限于上午,如去之稍晚,往往向隅。

腊羊肉亦为回徒之有名食品,肉色红,味微咸,酥松可口,暮秋初冬之间,为腊羊肉上市之时,终日购者盈门,每日销数可达二三十只,生意殊称不恶,惟入春即停止售卖。西大街广济街口之回民童家老铺所制者,驰名西北,且远胜北平者,是以外省回民到此,均喜携此赠亲友。

柿面饼为本市著名点心之一,制法以鲜柿子去皮揉成液体,与面粉和之,用白糖、山楂、玫瑰什锦、猪油等为馅,以油煎之,味颇甘美,以热食为佳,冷则味逊,秋季上市,销路亦称不恶,此类店铺多集中于西大街长安县政府附近,每块售价四分。

锅盔其制法与形式一如烧饼,大如面盆,重有一斤,分软硬二种,俗名起面与发面,一斤一角二分,食之酥脆可口。

刀削面原系山西面食之一,去年始盛行于西安市上、制法是以和好之面块,厨师擎之立于锅边,用利刀削成小片,使之下锅煮熟,然后调以肉与卤汁,面可削薄煮软,或削厚煮硬,视食者之自择,倘不吩咐堂倌,则多厚而硬,每碗一角四分。尚有一种名为卜鱼面者,制法系将面粉和在碗内,用筷拨成小长块入锅煮熟,调味与刀削面同,炒刀削面,炒卜鱼面,味亦不恶,价颇高,锅油肉亦为晋菜之佳肴也。

荠菜俗名地菜,为西安特产之蔬菜,味与各地异,本地人喜用作水饺馅,遍地滋生,惟武家坡一带独无。

零食有猪羊油混合之油面茶、馕皮、荞粉和络面、油塔,以及回民所制之豌豆糕、蜜汁粽子、江米糕、炸油糕等,夏有甜浆,味均平凡。

贵妃酒原产在陕西之凤翔县,传说当年贵妃喜饮之,故名,又称凤洒,其畅行于陕甘宁青各省,味醇质冽,色香并美,堪推国产酒类之冠,近由西安土产销费合作社特加装潢,运销各处,每瓶五角,有刘伶僻者,可尝试之。

西安地方辽阔,人烟稠密,而菜市独少,现仅东大街炭市有一大菜场,蔬菜鱼肉鸡鸭多集中于此,南院门竹笆市,则于街道两旁陈列之,因该处有固定之鸡鸭、河鲜活鱼等铺。菜摊、肉铺,到处皆有,猪肉每斤近涨至五角,各种海味,以东南商人在此开设之东大街天生园、南院门上海酱园等,货色较优,惟因运道运此,价格甚昂,味亦欠鲜。

资料来源:《西安地方志》202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