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官员,以九品区分职级,作为发给俸禄的标准。官员有散官与职官之分。散官是一种表示身份地位的等级称号,无实际职守。职官有实际职守,有职有权。各级官员的品级依正、从、上、下分为九品三十级,而俸禄只依九品正、从分为十八级。领取的俸禄包括禄米、俸钱和职分田等。
以安史之乱为界线,将唐朝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实行年禄、月俸双轨制。京官正一品每年发禄米700石,从一品600石,正九品40石,从九品30石。月俸开始称“俸料”,只给铜钱与食料。开元年间(713~741),月俸又包括杂用、防阁和庶仆等内容。防阁是一种卫士,五品以上的官员才配置有防阁。庶仆是一般佣人,配置给六品以下的官员。后期基本上只实行月俸制,但支付时往往发放谷帛等实物。俸钱之中不但有生活费,还包括办公费。
总的来讲,唐代官员的俸禄构成包括禄米、土地、俸料三项。
(一)禄米
唐代官员的禄,“主要形式为米、粟等粮食作物”。所以称之为“禄米”。唐初岁禄是给粟(禄粟),后改为给米(禄米,去壳的糙米)。即使是给粟,也是按照米来折合计算(1石粟=6斗米)。
《新唐书·食货志》记载:“武德元年,文武官给禄,颇减隋制,一品700石,从一品600石,二品500石,从二品460石……”递至从九品为30石,均是每年供给一次。外官无禄,发给职田,以田租收入代替禄米。至贞观初年,中书舍人高季辅建言:“外官卑品贫匮,宜给禄养亲。”此后,外官比京官低一等给禄,一品以50石为一等,二品、三品以30石为一等,四品、五品以20石为一等,六品、七品以5石为一等,八品、九品以2石5斗为一等。若无粟则以盐代禄。此外,官员在年终考核之中得到上考者,可得到奖禄一季或一年。玄宗前期,修改禄制,正四品岁禄增至330石,从四品至从七品不变,正八品至从九品分别为60石、55石、55石、50石(敦煌《唐天宝令式表残卷》)。
按规定,同品级的官员,外官的俸禄比京官低,但到中晚唐时期,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京官禄薄而外官禄厚。其最主要原因就是国家财政困难而地方财政较为充裕,因而很多京官甚至不惜降职外调以养家糊口。根据《新唐书》记载,肃宗时,李皋身为左领军将军,因“禄米不足养,请补外,不许,乃故抵轻法,贬温州长史”。
(二)土地
在均田制下,唐代职事官、散官、封爵、勋官等均可按品级授职分田和永业田。一品有职分田12顷,二品10顷,递至九品2》顷,皆给百里内之地。诸州都督、都护、亲王府官二品12顷,三品10顷,递至九品2顷50亩。武官、三卫中郎将、上府折冲都尉6顷,中府五顷50亩,递至队正、队副80亩。同时,又有永业田,亲王100顷,职事官一品60顷,郡王、职事官从一品50顷,国公、职事官从二品35顷,县公、职事官三品25顷,递至九品2顷。上柱国30顷,柱国25顷,上护军20顷,护军15顷,散官五品以上给同职事官。倘若职事官被解免者,则追回田亩。被除名者,则仅授口分之田。袭爵者,不另给田亩。这些规定,只是朝廷的一种限田措施,并不能实授其地。从白居易的《问议百官职田》来看,唐代官员所得土地收入主要还是靠职分田。职分田一般按每亩收6升的租率出佃,所谓“依品而授地,计田而出租”。
除了给官员的职分田之外,官府还有公廨田,其收入有公用、私用两部分。公用收入用于官厨粮料之外的杂食及相关开支,私用部分则用作官员收入的补充。此外唐朝官员还有勋田、赐田,作为收入的补充。
(三)俸料
唐代官员的俸料制是永徽元年(650)制定的。俸料包括月俸、食料、杂用,课钱四部分。月俸钱用于官员购买粮食之外的生活必需品,食料钱用于工作餐和个人生活,杂用钱用于自备必需的工作用品。课钱则相当于给官员服力役者的代役钱。这套内容复杂的俸料制,至唐玄宗时期才合为一项。但俸料法定额数与实际收入往往差别很大,这在地方官尤其为甚。其俸料钱的来源主要有三个,即以公廨钱充、以户税充、以青苗钱充等。
隋唐五代的官员,按规定到了70岁应退休,称之为“致仕”。官员请求致仕叫作“乞骸骨”。但因官员的健康状况差异较大,为灵活掌握退休年龄起见,唐代又补充规定,不到退休年龄而身体衰弱,不能维持正常工作者,可以提前致仕。反之,若精力充沛,体魄健壮者,即使年过70也可继续留任。五品以上官员退休,本人应直接上奏皇帝批准,六品以下退休者,只要尚书省按规定统一办理即可。致仕之后,若有特殊需要,也可再度出仕。
官员致仕之时可享受一定待遇。有的可以加官一级,有的只是换了一个官名而品秩未变(致仕之后,例晋一级,至宋代才成为制度)。在经济待遇方面,五品以上者致仕,终生可享受半俸,有功之臣因皇帝特恩者可获全俸。六品以下者,按旧制前4年给半俸。至天宝年间(742~755),才下令给至终身。此外,三品以上致仕者还享受朔望听朝参,其班列在该品现任官员之上,以表尊崇。这些制度和规定对鼓励官员退休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高宗时吏部侍郎刘祥道曾上疏提到,每年致仕退休的官员,约占官员总数的1/30。
有些官员或是贵族家庭人口众多、奢侈消费,也有很多中低级官员生活艰难。即使如此,他们的生活水平也远远高于一般中等农家和普通市民。此外,唐代门荫一般限定在五品及五品以上官员子孙。通过门荫入仕,至少可以免除本身课役。这也算是一份福利待遇。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国势最强盛的朝代,也是节假最多的。官员每十天休假一天,称“旬假”。旬休日,自宰相以下百官均不上班,在家休息沐浴,所以又称“休沐”。此外,还有各种节令假、定省节(三年探望父母一次,共35天)、婚假(9天)、丧假(视与死者关系而定时间长短)、病假(最长不超百日,过百日则解职)。
《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因此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也就是所谓的“休朝”,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欢喜喜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在唐朝,冬至节可以享受长达7天的“黄金周”,这和我们今天的春节假期完全一样。这一天,人们都要穿戴上新衣新帽,欢欢喜喜,如同欢度元日(春节)一样。
资料来源:《西安地方志》2024年第5期,参考资料:《周秦汉唐法制史》《唐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