樗里疾(?~前300),又称严君疾,姓嬴名疾,因居樗里(一说楮里,今西安市浐灞湿地公园附近),故称樗里疾,俗称樗里子。战国中期秦国宗室、名将,秦孝公庶子,他一生辅佐过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王等秦国君主。他是秦惠文王赢驷同父异母的弟弟。《史记》记载其为人“滑稽多智”。因其思维敏捷,机智善辩,口若悬河,出口成章,秦人号为“智囊”。
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封樗里疾为右更,派他率兵攻打魏国的曲沃,他驱逐了那里所有的人,占领了城池,将曲沃周围的土地全部并入了秦国。
史书中并无樗里疾早期经历的记载,我们无法知道樗里疾因何被封为右更这个爵位。右更是秦国爵位的第14级,在商鞅变法已经根深蒂固的秦国,获得爵位是必须要立战功的,立战功就必须要亲临战场,累积到一定数量的敌军首级。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断,此时的樗里疾不仅骁勇善战,并且还是个将才。秦惠文王19岁继位,当政八年的时候正好27岁,而樗里子是秦惠文王的弟弟,更能说明樗里疾年少时就有武勇。
秦惠文王更元五年(前320),樗里疾担任上郡(今陕西榆林市东南鱼河堡附近)郡守,更元七年(前318)升任秦国庶长,掌管军政大权。此时,因秦国的东向扩张和张仪的连横策略,严重威胁到东方各国。在魏相公孙衍的推动下,魏、赵、韩、燕、楚五国共推楚怀王为纵长,组织联军进攻秦国。联军因各有所图,步调不一。楚、燕两国暂时受秦威胁不大,态度消极,只有魏、赵、韩三国军队与秦军交战。次年(前317),樗里疾率军出函谷关反击韩国,在修鱼与韩将申差交战,斩首二千,虏韩将申差于浊泽。修鱼之战结束后,樗里疾再次攻韩,与韩太子韩奂、赵公子赵渴带领的韩、赵两国联军大战,于韩国境内大败联军,斩首八万,残余联军溃逃。关东诸国大为震恐。此役之后,也标志公孙衍主持的合纵政策开始走向灭亡。
更元十二年(前313),秦惠文王命樗里疾为将军攻打赵国,俘虏赵国将军赵豹,夺取蔺邑(今山西离石西)。第二年(前312),他又协助魏章攻打楚国,打败楚将屈丐,夺取汉中。因功受封于蜀郡之严道(今四川省荥经县严道镇),号为严君。后人采邑为姓,因而樗里疾也是严姓始祖之一。
更元十四年(前311),秦惠文王去世,太子秦武王即位,驱逐张仪和魏章,任命樗里疾和甘茂为左右丞相。樗里子战功卓著为右丞相,甘茂精通韬略为左丞相。二人相得益彰,推动大规模对外战争,扩张秦国版图,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打下坚实基础。司马迁《史记》说:“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
历代秦国的丞相几乎都出自山东六国,比如虢国的百里奚,魏国的公孙衍,中山国的乐池,魏国的张仪。秦国本土的丞相几乎没有,更不要谈宗室成员了,而樗里子出任左丞相,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他确实具有非凡的才能。
秦武王即位后派甘茂攻打韩国,一举攻下宜阳(今河南洛阳市辖县),同时派樗里疾率领百辆战车进抵东周都城。周赧王派士兵列队迎接樗里疾,对他甚是恭敬。周赧王乃一国之君,居然对秦国的丞相摆出如此高规格的迎接仪仗队,不难看出秦国虎狼之势的震慑力以及樗里疾的显贵身份。这个迎接仪式因逾矩而遭到楚怀王的大加责骂,可见当时这件事的轰动程度。
秦武王四年(前307),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即位,樗里疾更加受到敬重。秦昭襄王元年(前306),樗里疾率兵攻打蒲邑(今蒲城)。蒲邑的官员十分恐慌,便求胡衍出主意。胡衍出面替蒲邑官员求情,对樗里疾说:“你攻打蒲邑,是为了秦国,还是为了魏国?如果是为了魏国,那倒不错;如果是为秦国,则未必有利可图。因为卫国之所以成为一个国家,就是由于有蒲邑存在。现在您攻打它势必迫使它归附魏国。魏国失去河西之外的城池却无法夺回来,原因就在于兵力薄弱。现在您攻打蒲邑使卫国并入魏国,魏国就会强大起来。魏国强大之日,也就是贵国所占河西之外城池的危险之时。况且,秦王要察看您的此次行动,若有害于秦国而让魏国得利,秦王定要拿您问罪。”
樗里疾听后说:“那该怎么办呢?”胡衍趁机说:“您放弃攻打蒲邑的打算,我试着替您到蒲邑说说这个意思,让卫国国君不忘您给予他的恩德。”樗里疾同意,胡衍回蒲邑后,就对那个官员说:“樗里疾已经知道蒲邑困厄的实情了,他声言一定要拿下蒲邑。不过,我胡衍能让他放弃蒲邑,不再进攻。”蒲邑长官十分恐惧,听了胡衍的话,像是见到了救星,对他拜了又拜连声说:“求您施恩救我们。”于是献上黄金三百斤,又表示:“秦国军队若真的撤退了,我一定把您的功劳报告给卫君,让您享受国君一样的待遇。”因此,胡衍从蒲邑得到重金而使自己在卫国成了显贵。这时,樗里疾已解围撤离了蒲邑,回兵去攻打魏国城邑皮氏,皮氏没投降,樗里疾只好撤离。
《史记》中这个记录主要突出卫国人胡衍化解蒲邑之危。实际上秦国和魏国曾经在河西之地发生过五次“河西之战”,其中吴起在魏国执政时,曾担任河西郡守,率领五万魏武卒击溃商鞅变法之前的五十万秦军,这颗恐惧的种子一直深深地埋在秦国统治者的心里。直到第四次和第五次河西之战,秦国才逐渐将河西之地夺回,并且是趁魏国精锐尽失之后,可以算是趁火打劫。此时,秦国在国力上还不能完胜魏国,秦国一统天下的态势还不明朗,所以樗里疾这一放弃攻打蒲邑的决定对当时的秦国而言是十分正确的。相反,如果魏国得到卫国的兵力补充,发动第六次河西之战,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樗里疾不单是谋定天下的大才,而且还是一代风水大师。秦昭襄王七年(前300),樗里疾去世,临终前预言:“一百年之后,这里会有天子的宫殿夹着我的坟墓。”西汉建立时,新建的长乐宫就在其坟墓东边,未央宫在其坟墓西边,武库正对着其坟墓,正如他所预言。于是后世的堪舆家皆奉樗里疾为相地术正宗,尊之为神。
《古今图书集成》名流列传将他列入风水学者,据清朝马泰清《地理辨惑》记载,樗里疾有作品《青乌经》传世。
樗里疾所展现的才智谋略都无愧于“智囊”二字,正如秦国的俗语中所说:“力气最大的当属任鄙,最有智谋的要数樗里疾。”
资料来源:《西安地方志》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