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思和王心敬俱是明清关中大儒,也同在今西安市的鄠邑区(曾名鄠县、户县)县城居住,对于两人的宗族关系,是关学研究和方志写作中令人困惑的问题。有说王心敬是王九思后世子孙,但笔者认为他们并非同宗。
一、诸多不合理的事实
(一)两人的墓不同地
王九思生于明成化四年,卒于嘉靖三十年(1468-1551),逝世以后葬在鄠县六老庵村北“王家坟”,此地为王氏祖坟。墓地原面积百余亩,规模较大。直到20世纪70年代墓地被平毁,之前王氏一族故人均在此安葬。今可见此地有1957年立的省级文物保护碑。
王心敬,即丰川先生。生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卒于乾隆三年(1656-1738),其墓坐落在今县城外南河头村西北,墓碑书“大清理学名儒丰川王先生之墓”,落款“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海宁后学陈世倌盥手谨题”。
今见王九思和王心敬两人墓地和乾隆《鄠县新志》卷一的记载相符。参考光绪壬辰年以及民国二十二年制《鄠县地图》,这两处墓地之间尚有涝河相隔(今天的涝河是20世纪70年代人为对河道“裁弯取直”所致)。那么,如果王九思和王心敬是同族,以二人在学界地位和社会影响,为什么后世的王心敬没有进入“祖坟”安葬?此不仅有悖常理也有违于礼制。
(二)清中期《王氏族谱》中的疑惑
1995年《户县文物志》介绍:《王氏族谱》是王九思创修于嘉靖十一年(1532),此后历十一修,这是一部较完整的族谱。可惜1946年第十一修以前之族谱均遗失,今存之谱无法与前谱查对。
《王氏族谱》最后一次为1996年王恩荣、王来梦等修。此谱录有乾隆丙申(1776)孙景烈《鄠县重刻旧谱序》(见2014年《明代前七子诗曲大家 王九思研究》),但在此序中却只字未提“王心敬”。
孙景烈为清代关中名儒,曾任鄠县明道书院主讲(宋代理学家程颢,世称明道先生,曾任鄠县主簿。该书院因之得名),乾隆四十年(1775)《鄠县新志》即为孙景烈纂。王心敬逝后仍享有盛名,孙氏更是尊崇王心敬之学。同时期孙景烈在《鄠县新志》卷三,特别劝勉乡人“独于‘四礼’文过其质,未能尽倣本邑丰川王氏所着《宁俭编》行耳。”所以他为《王氏族谱》作序,定然也不会对“王氏族人”的王心敬“视而不见”。此令人疑惑。
同样,今存《王氏族谱八修序》(见1995年《户县文物志》),撰文者王梦燕为咸丰九年(1859)举人。此文中也只提到“太史公(王九思)已言,先世为太康人。”未提到王心敬。
另外,笔者请教《明代前七子诗曲大家王九思研究》专著的作者——鄠邑地方史专家段景礼先生,他同样提出疑问,在《王氏族谱》中的清初人名中,并没有出现如王心敬的“心”字辈。
(三)王心敬父母牌坊
鄠县北街路东有王九思家族祠堂,今开放为博物馆。当代《鄠邑地名志》记过去县北街还有王心敬父母的牌坊。据乾隆《鄠县新志》卷四记,此为王心敬之子王勍,在乾隆二年“为祖父母建坊修祠”。可知王心敬家族当时的名望和财力,但为什么没有文字或口传记述在这一时期王心敬或其子嗣,修葺“先祖”王九思家族祠堂,或者为王九思刊刻文集问世呢?
王九思作为明代文坛“前七子”,海内闻名。其生平著作甚丰,为世人所重。今天可知,王九思著作多是在明代正德、嘉靖、崇祯时期刊刻,版本较多。也有明刻清印版本,然也并非王心敬或者其子嗣所为。
二、从方志和史籍的资料中辨析问题
(一)方志记王九思、王心敬家世
王九思号渼陂,明代弘治九年(1496)同进士出身,选为庶吉士,后授检讨。明代嘉靖壬辰(1532年),明人张治道为《王氏族谱》作序,“余闻王氏九世以前勿可悉考矣,九世以后代不乏德。至渼陂公始以文章、节行为当代钜儒。故今海内虽三尺之童,无勿知渼陂公者。”可见王九思的社会影响。正德五年(1510)王九思官场铩羽,归还故里,后居于鄠邑县城到终老。在明清方志中多称其为“王太史”。今天从相关文献爬疏其家世,也比较清晰:王九思一族原居河南太康,后其先于陕西高陵为官,元朝末年,避战乱于鄠县终南山,明朝后,移居县城北街。
王心敬一生没有功名以讲学著述为生,他是清代关学代表人物周至县李颙的弟子,年四十始成名。《清史稿》卷四八〇记:“是时容城孙奇逢之学盛于北,余姚黄宗羲之学盛于南,与颙鼎足称三大儒。晚年寓富平,关中儒者咸‘三李’者,颙及富平李因笃、郿李柏也。而世传二曲先生(李颙)之学鄠县王心敬实得其传。”
关于王心敬的家世,他出身农家,幼年丧父。清代方志多记,其为鄠县文义里人,但今天并没有完整的家世文献可查,只有方志一些零星记录。例如:
康熙《鄠县志》卷七记:“王忻妻李氏,文义里人……今年六十四岁,见请表。”
雍正《鄠县重续志》卷四记:
“王心敬,文义里人。孝义忻子。少孤,母李氏矢节鞠育……”
“王勍,文义里人。心敬季子,雍正元年拔贡……”
“王功,文义里人,勍胞兄,雍正七年选拔入都引。”
“孝义王忻李氏,文义里孝义民王忻妻李氏,太平里李培相之女……年三十,忻亡。氏抚十岁孤心敬……”
“王忻,忻,文义里人。自少有至性,年十九流寇陷城,酷拷病母,索银帛,忻以身保母……”
乾隆《鄠县新志》卷四记:“王心敬,字尔缉,学者称丰川先生,文义里人。孝义忻子。少孤,母李氏守孀节,鞠育之……”
“王忻,征士心敬父也(征士指不接受朝廷征聘的隐士)。顺治初邑遭冠变,贼系忻母拷索银币,忻挺身护母,贼挥刃中其肩,几殒。贼平,家业荡尽。忻力田服贾,奉母承欢。伯兄诸生慥苦贫,忻分己产赡之,仲兄慤妻亡,遗二子,鞠之如己子焉,孝友之称,人无间言。乾隆二年奉旨建坊祀忠孝祠。”
(二)王心敬何时迁居到县城?
乾隆《鄠县新志》记:“顺治初邑遭冠变,贼系忻母拷索银币……贼平,家业荡尽”,这里“邑”是指县城,说明此时王心敬父已经举家住在县城;“贼平,家业荡尽”说明之前其家道殷实。
王心敬晚年曾给县令张世勋(字岫庵)作《与张岫庵邑侯书》(见乾隆《西安府志》卷七十一)建议汲井灌田。其中写“(康熙二十八年)某尚从师于二曲……及秋竞旱,颗粒无收,而某家独有数十石。”王心敬家庭有四、五十口人,这些收成也可温饱。康熙五十年张希良撰《王母李太君墓碑铭并序》(见民国《重修鄠县志》卷七)记:“太君生于明崇祯庚午(1630)二月二十五日酉时,卒于康熙辛卯年(1711)四月初三日己时,春秋八十有二。”“以明年正月二十五日合葬于鹡鸰原之先茔,与中悦(王忻)同穴。”再结合乾隆《鄠县新志》记“王征士心敬墓,在县城外西北隅三里许,西河头鹡鸰原”。所以王心敬可能是从祖辈迁居到县城,并且在县城附近购置田产和坟地。
(三)王心敬进入王九思《王氏族谱》
据光绪《鄠县乡土志》“氏族”载:
“王氏,其受氏之由,支派甚众,有十二望,未知其的系何支。其先河南太康人,来仕京兆遂家高陵。卒葬其县东南凤正原上。今有墓十二人,称大使家坟。有继容、继先、继祖者。元末兵起,继容、继先东行出关,继祖二子克诚、克信,挈家西走,避居鄠县终南山中。明兴徙居城内北街道东。遂为鄠县王氏。……七世,九思:进士输林院检讨,吏部文选司郎中,崇祀乡贤。九叙:举人。九峰:由进士授御史。十二世心敬:理学名儒,崇祀乡贤。十三世,功:拔贡,历试安福、酃县、新田,知县调补,常甯知县。勍:拔贡,历试灌阳、兴安。迁全州,升授浔州府、太原府、黄州府、安徽副使道……”这里人名“功”“勍”为王心敬的长子、季子。可知在光绪时期王心敬一支就已编入王九思的《王氏族谱》。
而通过笔者上文分析说明,在清代中期前,王心敬和王九思家族还没有这一层“同族关系”,王心敬家族依然是以“文义里人”名世。
三、王心敬和王九思宗族的“同姓联宗”
笔者在和鄠邑文史专家段景礼先生谈及相关问题时,他特别提到自己和县北街的王九思后代王世铎先生生前交好。按王世铎说法,王九思和其弟王九皋(与万历鄠县令山东濮州人王九皋重名)、王九峰在今天均无后裔,今天所谓王九思后世子孙,其实是王九思之弟王九叙之后。王心敬的后代今也多居住在县北关。
所以,王心敬一支编入王九思《王氏族谱》,可能是“同姓联宗”。在古代宗法制度中,同姓而没有宗族关系的人,联成一族,称之联宗。清人张尔岐《蒿庵闲话》卷二记:“近俗喜联宗,凡同姓者,势可藉,利可资,无不兄弟叔侄者矣。此风大盛于唐。其时重旧姓,每竞相依附。”很明显,在清代前、中期,王心敬的家族在鄠邑名望甚炽,他们也没有必要和王九思一族联宗,因此我们今天从王心敬生前相关文献中,并无和王九思有宗族关系的信息可查。但到了清代晚期,王九思后世因为经商,成为鄠邑望族,而王心敬和王九思家族又同居县城北街和北关,两家这种同姓联宗也就成为可能了。
资料来源:《西安地方志》2024年第6期(作者:仝朝晖,博士,艺术史研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