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和乡愁总藏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红十字会人也不例外。沧海桑田,西安市红十字会几经变迁,但初创时那片故土却依然在每个红十字会人心中难舍难离。
一百多年前,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西安进步人士应声而起,组织革命军策应武昌起义,为推翻清政府在陕西的反动统治进行激烈战斗。有战斗就有伤亡,1911年10月24日,西安市红十字会应运而生,同时成立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组建救护队,立即担负起西安反清武装起义的战场救护工作,在枪林弹雨中开展了战伤救护、掩埋尸体、收置流民和人道服务等一系列工作,功绩卓著。
1912年,民国军政府对西安市红十字会在辛亥革命西安起义中做出的突出贡献授予嘉奖令。为了褒奖西安市红十字会“慈悲为怀、毅力救济、厥功甚伟”,划拨明秦王府东南一片372.5亩土地作为西安市红十字会的永久基业。西安市红十字会从此拥有了可以扎根生长的土地。
穿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火,在这片故土之上,先后建立过医院、学校、医疗队、收容院。西安红十字医疗队还曾北上延安,救治八路军伤病员,与白求恩、马海德等国际友人并肩工作,受到过毛主席的亲切接见。西安市红十字会的先行者们救死扶伤、扶危济困、关爱妇孺,战火中的红十字会像一束摇曳但永不熄灭的灯光,为苦难的人们照亮回家的路。
由于西安市红十字会坐落于此,深受周边民众信任拥戴,连红十字会周边的街巷也因此更改了名字,东侧的街道叫红十字会街,北边的巷子叫红十字会巷。世事变迁,最终只有红十字会巷的名字一直得以延续,百年以来再未更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将一小片土地出售用于建设医院外,西安市红十字会将绝大部分土地无偿移交政府,这片故土只留下8.22亩还在西安市红十字会名下。
虽然土地面积缩小了许多,但在党的领导下,重新改组的西安市红十字会秉承初心,人道之光从未间断。1951年,为了响应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号召,西安市红十字会派遣医疗队远赴抗美援朝战场,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前线,冒着生命危险搬运抢救伤员,耐心细致护理,被誉为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人道主义的楷模。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这所来自辛亥革命战地救护队的医疗机构发挥创伤救护的传统优势,在这一时期得到快速发展,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骨科医院。此外,西安市红十字会还成立了护士学校、工人医院,协助组建卫生急救网络等,为西安市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经过那十年风雨飘摇的动荡年代,西安市红十字会早已迁离故土。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的时候,许多单位已经搬进拔地而起的座座高楼之中,而西安市红十字会蜗居在明城墙脚下一处青砖灰瓦的破败院落里恢复了工作,赈灾募捐、防病义诊、推动爱国卫生运动,虽默默无闻,但红十字会人道事业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千禧年前夕,在这片仅存的故土上,沉寂被打破,一栋崭新的六层楼房在这里矗立起来,准备迎接归家的游子,西安市红十字会又回到了出生的地方。在故土的怀抱里,西安市红十字会实现了宛如重生般的发展:理顺管理体制,独立自主开展工作;核准“三定”方案,明确内设部室;全市区县红十字会全部实现机构单独设置。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旱灾,面对接二连三的自然灾害,西安市红十字会夜以继日募集款物支援灾区;救护培训有声有色,培训预约络绎不绝;红十字会员、志愿者队伍空前壮大……焕然一新的西安市红十字会像一只刚刚舒展羽翼的雏鹰,开始了新的飞翔。
2010年,随着城市更新改造的步伐加快,这片位于城市中心的故土被划入征收红线,离家的日子又要到了。大家都知道这次离别后将不再回来,出发的那一天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默默凝视着工作了20多年的地方,说不出再见。在搬家的车队就要启动前,一个同志说了声等一等,跳下去把那块印着西安市红十字会的旧门牌抱上了车,为大家留下乡愁的寄托。
离别是为了成长。离开故土的西安市红十字会成功召开了第六次、第七次、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迎来了自己的百年华诞,成立了监事会,增设“三献”工作部……组织机构更加健全,人员力量日益增长;成功抗击新冠疫情,红十字会救护培训服务中心刚刚挂牌,遗体(器官)捐献者缅怀纪念园正在审批……诞生于革命的烽火之中,筚路蓝缕,一路艰辛的西安市红十字会如今正迈步走在继往开来的奋斗之路上。
回望故土,百年红会的沧桑仿佛已没有痕迹,走进市井,却发现仍有一条叫红十字会巷的小巷留在这里无言守望,提醒人们这里与红十字会的渊源。令人欣慰的是,在城市规划中,这条小巷有可能以“红会映象”为主题进行更新和改造,届时,西安市红十字会的历史会将以一定形式在巷子里展现,告诉人们这里曾发生的红十字会故事。作为西安红十字会人,我们希望能在这里1:1复刻百年前矗立在这里的红十字会大门,让历史可以触碰,让记忆可以具象。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无论与故土相距多远,但故土上孕育的红十字会精神会一直相伴,提醒着每一个红十字会人,无论走了多远,都不要忘了出发的地方。
(作者王勇,单位:西安市红十字会;本文转载自《西安地方志》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