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侠女卢慧卿

辛亥革命时期西安著名巾帼豪侠卢慧卿,原名毅侠,字慧卿,后以字为名。今西安市长安区人。生于1890年,父亲早亡,与寡母相依为命。她长相秀丽,举止潇洒,口齿伶俐,善于辩论,时人称她为红线女。

因生活所迫,她和母亲到长安城内靠做佣度日。后结识一傅姓男佣工,不久,慧卿便被傅某骗买作妾,当时慧卿不满15岁。傅某原是浪荡子弟,混迹于社会底层,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他把慧卿骗到手后不久,在西关开了一个茶馆,逼迫慧卿在街头卖笑,赚取财物,以供自己挥霍。对于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慧卿虽然竭力反抗,却是不得法子,只好把怨恨埋在心头,时时在窥测机会,设法摆脱困境。

1909年,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风起云涌,西安城中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同盟会的骨干分子为了加强联络,研讨问题,经常到傅某茶馆喝茶,就在这一年秋,慧卿结识了一位同盟会重要人物张光奎,慧卿时年19岁。

由于工作需要,在同盟会诸同志的同意下,张光奎结交慧卿为友,藉以作为掩护,便于开展秘密活动。不意两人相识之后,情投意合,相处十分融洽。慧卿更是决心脱离火坑,发誓要从此委身于光奎。光奎也有意伺机拯救慧卿逃出苦海。最终,他们克服种种困难,结为连理。

革命党人与清政府的斗争日益激烈复杂,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光奎和慧卿迁居到较为偏僻的枣刺巷,并在此正式成立革命联络站。慧卿虽然不是革命组织成员,实际上却成了这个联络站的重要角色,担负收发、传递文件、输送情报等项工作。每当革命党人聚会时,她总是站岗放哨,维护着大家的安全。由此,她接触的革命党人更多了,张凤翙、钱定三、张钫、张云山、彭仲翔等,都是经常出入她家的客人。她认真聆听他们的讲话,那些对清政府腐败统治的抨击,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我国,清政府一味妥协让步、丧权辱国的愤慨,以及孙中山先生领导众多革命志士和反动统治者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事迹,都深深打动了她,她从耳濡目染中,接受着革命的熏陶,革命觉悟和意志日渐成熟起来。同盟会诸人看到慧卿对联络站的工作认真负责,有胆有识,不怕风险,不畏劳苦,便完全放弃了对她的禁忌,让她参加各种会议,共同商讨问题。而慧卿也能坦荡述怀,积极发表意见。她的远见卓识,往往博得大家的钦佩和赞誉。

1911年10月22日,酝酿已久的陕西辛亥革命起义终于爆发。这天上午,以张凤翙为首的新军中的同盟会员和哥老会分子,在林家坟开会决定起义。事先他们告知慧卿,要她暂到乡间回避,以防意外。慧卿拒绝了他们的好意,并说:“我虽是个女子,但在省城人熟地熟,可给你们作些力所能及的事,为革命效劳。”大家听了以后,深为敬佩。起义的枪声首先在军械局打响,一时间西安城内外,炮声隆隆,尸体遍地。慧卿坦然处之,并随起义军参战,奔走于城内外各据点之间,了解敌情,传布命令。她的工作对起义军在三天之内全歼敌军、光复西安起了一定的作用。

辛亥革命举义之时,张光奎奋勇杀敌,卢慧卿筹粮传信,一时传为佳话。西安光复之后,光奎充任新成立的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府参政兼东路粮饷大使,负责掌管财政事务。慧卿对光奎出任新职,全力予以支持协助,使府内各项经费开支都安排的井井有条。

1912年,秦陇复汉军政府改组为都督府,张凤翙任都督,光奎任实业厅厅长。这时国内南北议和,孙中山先生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陕西局势也发生巨变,张凤翙转向袁世凯,起义军内部发生分化,争权夺利之事接连发生。慧卿深以为虑,遂毅然挺身而出,奔走于各派势力之间,陈以团结与分裂的利害,竟使不少同志捐弃私见,消除隔阂,重归于好。当时慧卿自备马车一辆,常来往于各署衙门、官邸,就是张凤翙的都督署,她也是无拘无束,坐车直出直入,不受阻拦,由此可见她在当时的社会地位。

尽管卢慧卿努力奔波,对于已经逆转的历史潮流和大局,实是难以挽回。慧卿遂转而帮助光奎料理家务,他在五岳庙旧址(今湘子庙街芦荡巷)上修了一座园林名为慧园,时人以冲撞鬼神为由劝阻,卢慧卿说:“如果真有鬼神,我倒要与他评评理,为什么人间路有不平,有祸有福?”听者无不惊叹!

1914年,北京政府解除了张凤翙的陕督职权,派其嫡系陆建章督陕。陆到陕后,除陈树藩因剿农民起义军有功,保留其旅长职务外,其余陕军悉被裁汰,并大肆捕杀革命党人,反动气焰弥漫全省。光奎被迫出走天津,但慧卿却毫无惧色,革命意志未曾消减,仍然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帮助支持革命。袁世凯称帝后,著名革命家焦子静,在渭北组织护国军,传檄反袁逐陆,他在西安城内买得一批枪弹,因敌军戒备森严而无法运出。慧卿知此情况后,便挺身而出,巧设计谋,将枪弹放入自己乘坐的轿车底盘内,安全运到城北草滩镇,交给接收人员。又如著名革命家马彦翀,在长安城内身处险境。是慧卿用自己的轿车,将他送出城,逃脱了敌人的搜捕,踏上去上海的旅途。在这一时期内,慧卿运用各种巧妙的方法,使许多革命人士化险为夷,免遭不测。

慧卿行侠好义,乐于助人,对于亲朋故旧凡是有困难的,无不慨然接济。街巷邻舍也多受到她的惠泽。光奎的同志朋友中,有的带了家眷到城里居住,家用不宽裕,慧卿总是解囊相助。她还在五岳庙街出钱办了一所小学,解决了附近儿童上学的困难。她的这种乐善好施的品德,曾经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

慧卿的身体素质原来就比较差,后又累遭折磨,使身心受到极大摧残,健康状况日渐衰弱。到1917年时,竟一病不起,医治无效,于2月2日与世长辞,年仅28岁。当时光奎还在天津流亡。一切丧事全由张凤翙主持料理。光奎兼程归来时,抚棺大哭,痛不欲生。光奎与革命诸友商议,为了纪念慧卿对革命的贡献及追思其人,决定举行家祭七天,当时西安古城内外的军政首要,民党人士,亲朋故旧,街坊邻舍,前来吊言者络绎不绝,偌大的宅第,挂满数以千计的挽帐挽词。1917年4月8日,举行隆重的安葬仪式,这位女中英烈的灵魂被安葬在慧园花丛,张钫为其撰写了墓志铭文。其中有这样的语句,“念音容之宛者,弥怆然而泪下!”于右任曾有《吊慧卿》七绝一首:“落凤朝阳一再惊,东南日暮复西征。入关知旧多零落,礼罢国殇吊慧卿。”后来,杨虎城将军曾多次谈起卢慧卿女士的革命事迹,赞扬其为陕西辛亥革命中永远值得铭记的女豪杰。

(参考资料《陕西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陕西省地方志网站;本文转载自《西安地方志》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