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分管过多年的地名工作。对西安的地名富有感情,饶有兴趣。每个地名都有其丰富的历史渊源,厚重的文化积淀。特别是华夏九州的地名十分讲究呼应对仗。有上就有下,有阴就有阳,有东就有西,有南就有北,有大就有小,有黑就有白。如上塔坡,下塔坡;小皮院,大皮院;汉阴,汉阳;东羊市,西羊市;南院门,北院门;黑道峪,白道峪等等,不一而足。其中,众说纷纭,妙趣横生的当属西安的大差市与小差市了。
当今的大差市是指东大街与解放路、和平路相交的十字路口一带。人们总觉得这个地方有名无址,十分蹊跷。现如今,大约已没有人能说出它准确的四址方位了。在多种说法中,已故著名地名专家葛慧在《西安地名文化》中则这样告诉我们:“和平路原名大差市。位于东大街东段与解放路相交十字南,南至和平门,北接解放路,全长810米。”不仅大差市的原址扑朔迷离,这个地名的来历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说在唐朝末年,长安城毁,佑国军节度使韩建重修长安城时,曾在此设立西北最大的“京兆驿”驿站。因此,这里差人旅客往来,物件中转分流,一派繁忙景象。忙忙碌碌的杂役差人,成为了这里独有的市井风光。于是,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这个地方称为大差市了。一说这里曾是明朝秦王府的南大门,清代满城的南便门。因此,这里数百年间车来人往,商贾云集,十分繁华。遂逐渐形成了远近闻名的菜市。同时,南山的樵夫炭翁也云集于此,向官府市民出售硬柴软草,日久天长便聚集成市。于是这里曾分别被称为“大菜市”“大柴市”和“大草市”。由于字音相谐,方言口误,于是就被讹化为今天的“大差市”了。另有一说,这里曾是处决重犯,杀人砍头的刑场。如同北京的菜市口一般。历史小说中,老戏唱词里,常把被执行死刑称作“出大差”。从而,这里便成了“大差市”。还有一说是,从大唐一朝始,把全国划分为了多个差区,以便按区摊派赋税徭役,征兵纳粮。这一带被定为了“大差区”。这里的街市,也就被称作“大差市”了。《西安地名文化》一书中虽有新解,但也基本附议了上述的诸种说法。书中说到:“宋金时的府城图,北端称为菜市、大草市和大菜市。明代秦王府南门在今解放路南口,初称大栅门,清名满城大差门。明代是杂役差人出入秦王府之门,故下人犯法处死时称出大差。清代门外街道称为大差市。民国年间南段为大差市南路(即今和平路)。”“宋代称东木头市为菜市街,此处(大差市)为菜市口。元代图上却写为草市,明代也写菜市,清初记为大菜市。光绪《西安府图》已演化为大差市了。”
虽然大差市的地名来历说法不一,但这个地方历来是古都的交通要冲、繁华之地的看法则是完全一致的。六十多年前,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大差市四周商铺餐馆鳞次栉比,车辆行人熙来攘往,是古城西安的一个重要商圈。当年,大差市十字四周,铸有纹饰的水泥立柱间,悬挂着粗重的铁链,以隔挡旅客行人,确保交通安全。在十字的西南角上,和平照相馆宽大的玻璃橱窗里,陈列着俊男靓女的彩照和集体纪念合影。国营第二食堂的四层楼房,显得高大醒目,这里的陕菜享誉三秦。著名厨师席志华向驻外机构培养输送了一批批中餐厨师,为西安争得了荣誉。十字东南则往里凹进去了一个九十度角,坐南面北是家有多个门面的食品干果店,店门东侧有一个公用自来水龙头。我曾在炎夏痛饮过这里甘洌的清水。再往东是家门面不大、向内纵深的家常菜馆。富有特色的菜品吸引了顾客终日盈门。十字东北角是三层楼高的西北光学仪器门市部,往北转,上两个台阶是水果店。这里的四季鲜果很是诱人。大差市最热闹的当属西北角了。这里依次排列着漂亮的四季时装店、锦华食品店、大差市邮电局、碑林照相器材商店和西京工艺美术商店等等。当年的大差市是本地人必去、外地人向往的地方。
那时,每年国庆节西安都要举行盛大的花车游行。记得在国庆十周年时,天刚放亮,我就穿着小夹袄随着大人来到大差市十字,观看南来的大专院校、文化单位的游行队伍和东来的国防工厂的各式花车表演。繁华的大差市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
近年来,大差市经过多次城市改造,拆除了低矮的平房阁楼店铺,建起了宏伟挺拔的高楼大厦。坑洼不平的马路也变得平坦宽阔。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大差市旧貌换新颜,一派都市景象。
西安的小差市在今建国路一带,与大差市东西比邻,遥相呼应。原小差市南到建国门,北至东大街、尚勤路十字附近。小差市的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小差市所在区域,为唐代的崇仁坊,这里与唐皇城和大唐东市为邻。明代曾是郃阳郡王朱公镗府内的南北街。清顺治年间,曾在西安老城墙内的东北隅设立满族驻防城,此处便是满城南门外的一条繁华街道。这里因菜市而得名,在清光绪年间称为“小菜市”。清末民初改称“小差市”。
在笔者所查的文献中,对小差市之名来历的说法大体一致。但小差市是何时被改为建国路的?却存在较大的分歧。
据《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载:“建国路在清光绪年间称为小差市,1952年改为现名。”1993年由西安市地方志馆与档案馆合编的《西安通览》中也称:此地“明代为郃阳王府内南北街,清代称小差市,1952年改现名。”但对这一说法,有些学者却存有疑义。有观点说,1938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提出了“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号召,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响应。随后,地方政府从这个口号中提取了“建国”二字,作为了小差市的新路名。也就是今天的建国路。王民权先生在《西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中著文认为,最迟在1944年小差市已改名为建国路了。他在文中旁征博引:“一是1946年4月1日《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刊登的,‘解人结核病研究所启示’上面标的所址就是‘西安建国路南段’,并特别在括号中注明在‘玄风桥南城根’。二是1944年6月1日《正报》报头下所刊社址,就是‘建国路信义巷十六号’。而其当日所登‘瞿钺律师继续执行职务启示’上面标的律师寓所也清楚地写着‘建国路信义巷十六号(电话976)’。它们说明‘建国路’这个名称,至少1944年6月就有了。”无论小差市是何时更名改姓的,但今天的建国路即为小差市原址,当是不会有错的。
小差市街道虽短,但它却见证着西安漫长的革命和建设史。这里曾风云际会,炮火纷飞。1936年日军占领东北后,张学良率部辗转来到西安,先后从新城迁居到了位于小差市的西北通济信托公司院内居住和办公,即今张学良公馆,亦即西安事变纪念馆。在这里张学良和杨虎城酝酿发动了“西安事变”。也是在这里,中共代表周恩来经多方协调,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张学良公馆南邻的高桂滋公馆也是“西安事变”的重要见证地。在调停西安事变期间,蒋介石曾在该公馆居住过十余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桂滋曾先后担任过西北军政委员会军事参事室主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51年,高桂滋将建国路83号的公馆以15亿元旧币出让。他用这笔巨款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捐赠了一架飞机。如今的高桂滋公馆已成为陕西省作协的办公大院了。
1939年9月,日军飞机频繁轰炸古城西安。为了更好地疏散市民,方便群众“跑警报”(躲避空袭),在当时的省政府委员刘治洲的提议下,地方政府在小差市南城墙上开凿豁口,辟为了城门。此后,人们便把这个城门称为“小差市防空便门”。几十年来,这里一直是简易的城墙豁口,供车辆行人出入。1983年,在西安城墙全面整修建设过程中,市政府在这里立拱建门,正式命名为建国门。原国民党陆军少将、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担任过陕西省政协常委、省教育厅长和西安市市长的王友直等名人政要,也曾在这条街上居住过多年。他们在这里演绎过许多政治风云和商界要事。
1942年前后,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也称雍行。曾在小差市投巨资建设了著名的雍村,开辟了一片有花园洋房、高楼别墅的职工住宅小区,使得小差市增添了几分现代气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成了全市重要的文教行政一条街。当年的西北局机关,中共陕西省委都曾在这里办公。西北局撤销、省委搬迁后,省委统战部、省政协、省作协、省雍村招待所、西安事变纪念馆、市26中学等仍设立在这条街上。
历史的恩怨情仇,刀光剑影,已如大江东去了。而屹立百年的大差市和小差市,却仍向人们娓娓讲述着过去的动人故事,讴歌着今天的古城辉煌。
(作者王凯利,系西安市政府办公厅(参事室)文史研究员;本文转载自《西安地方志》2025年第1期)